2025年2月20日 星期四 雨
真正的高手,都是懂得独处的妙处的。而我们人世间忙忙碌碌的大多数人是不明白这点的。
早上在门诊上班,一个优雅大方的中年妇女走了进来,脸上写满疲惫。她是某个公司的中层,每天开不完的会,聊不完的项目,晚上还要和客户应酬,身体也亮起了红灯,专门来找我看。
两年前的我,也是这样,总是喜欢一群人热热闹闹,喜欢觥筹交错的酒桌上高谈阔论,每天泡在人堆里,以为自己很充实,其实是在透支生命。
直到前年,我做了一个让很多人意外的决定:请求领导不让我继续分管行政后勤这块,也就是说不管接待这块工作,这样就可以远离各种应酬,每天都有自己独处的时间,可以读自己喜欢的书,写写日记。朋友们都觉得这不像我的风格,这么爱热闹的一个人居然脱离了人群。但他们不知道,正是这个决定,让我每天都可以在日记中与自己对话,反思自己,思考如何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那时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最稀缺的资源不是机会,而是一个人独处的能力。我发现我最近几年每年人生中最重要的决策,都不是在热闹的地方做出来的,而是在独自思考的时候想明白的。
记得十年前通过全州公开招考,我考到了这个单位进入了班子,身边的朋友都建议我要多参加各种局,要多认识人,多结交朋友,这样对单位的发展很有益处。于是那些年我就这么做了,天天泡在各种饭局里,也的确结交了各行各业的朋友,觉得自己很努力了。
结果呢?几年下来,不仅没找到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反而被各种信息和观点搞得特别焦虑,事业上也没有明显进展。直到有一天,我实在觉得累了,整天在外面与人交往,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实际上都没有时间安顿自己那颗孤独的心灵。于是我请假一周,到乡下住了几天。那是我工作以来第一次真正静下来思考。没有社交,没有干扰,就我一个人,面对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就在那一周,我想明白了很多事情。比如我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怎么做。这些在嘈杂的人群中想不明白的问题,在独处时却变得异常清晰。从那以后,我就明白了:人群密集的地方,往往充斥着焦虑和浮躁。
每个人都在不自觉地传递着负能量,就像一个巨大的情绪漩涡,把所有人都卷进去。大家每天都在谈论高房价、医疗和教育的问题、经济下行的趋势。我以为自己只是轻轻地蘸了一下他们的颜色而已,其实我已经被染上了相同的色彩,也变得悲观忧郁、愤世嫉俗的灰色情绪。
远离了应酬后,我的日子变得阳光灿烂、色彩明丽,整个人更加积极向上,所以我现在特别珍惜独处的时光。每天晚上吃完饭,我会一个人在卧室里的床上斜靠在床头,看看书,写写日记。这个时候,我的思维是最清晰的,很多好的想法都是在这时候冒出来的。有人会说:这不会孤独吗?其实恰恰相反。真正的孤独,是在人群中找不到自己。
而独处,是主动选择与自己对话。前几天,一个做短视频的朋友和我说,他发现自己最好的作品,都是在独处的时候完成的。因为只有这个时候,他才能真正地沉浸在创作中,不被外界干扰。这就是独处的意义。
当然,远离人群的独处,不是成为隐士,而是在必要的社交之外,给自己留出足够的独处时间。就像我现在,每个工作日的上午上专家门诊看病人,下午就处理行政上的事情,工作时间和许多人打交道,处理工作上的许多事情。而晚上和周末的时间留给自己独处,让自己发发呆,独自散步或者骑行,与自己好好相处。未来几年,我还是会尽量远离人群而独处。给自己创造独处的时间和空间,这可能是最值得的投资。这是因为你为了迎合群体,往往会变得平庸,而独处却会让人独立思考,与自己对话,不断完善自我,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