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我们都活在被谎言包围的世界,你信不?
你看到的都不是真相,对不?
所谓交往就是互相说谎,really?
01 我们都处在谎言的包围圈
什么是谎言?通俗意义,大家理解的谎言,就是故意说错误导别人。可是有另外一种谎言,根本不需要歪曲事实,同样可以达到前者的目的:即不告诉事实的整体,而只透露局部信息,从而有意无意达到误导人的目的。
我们从小就知道那句名言: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然而大部分小孩都不知道那句话的完整版是: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后来这整段话被大多数人熟知,然而谁又知道这个完整版是不是编的呢?
每当我们做重大决策时,总要去征询很多人的意见。可因为你自身教育、家庭、工作的影响,所认识的人大多数都是背景能力类似的人。这个样本完全不足以代表整体,你即便征求再多人的意见,他们所掌握的信息也只是一部分,所以你也很可能得到错误的结论。
或许我们看了很多名人的传记,所有名人都说他们成功最大因是“努力”,然后我们便误以为努力是成功的唯一因素,却不知道人类或多或少都想强调自身努力的重要性,却有意无意忽略运气、家庭、方法的重要性。就像老王说的定个小目标,先赚一个亿,然后我们很可能成为一个空有一腔热血却总是失败的人。
所以,我们的生活其实被无穷的“谎言”所包围着。在一个又一个谎言的攻击下,我们的思维受到影响,判断出现偏差。即便一开始的出发点是对的,也会不知不觉犯下越来越大的错误,直至最终一败涂地。
02 真相离我们太遥远
我们大都被谎言包围着,或者被片面的不对称的信息包围着。然而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自己看到的就是真相,事实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周围的人,就决定了我们的见识。
比如下面的笑话,指出的也是类似的情况:
联合国给世界各地孩子出了道题目:“请你对别的国家食物短缺的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
非洲孩子:什么是食物?
欧洲孩子:什么是短缺?
美国孩子:什么是别的国家?
中国孩子:什么是看法?
千万别嘲笑他们,我们每个人,每天几乎都在犯类似的错误。而且几乎可以这么说:我们自身决定了自己能看到的世界。
如今互联网是大多数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在按照“自身意愿”在浏览网络并得到相对全面客观的信息。
实际上,大错特错!我们看到的新闻、文章、信息,其实都是经过精心筛选过的。这也意味着,我们永远无法获取事实的真相,洞察事件的全貌。更可怕的是,那个筛选者往往是我们自己。
现在各种客户端app大部分都采取了一种叫“机器推荐”的算法,根据每个人的喜好推荐不同的内容。
当APP发现你喜欢娱乐八卦之后,就会推荐越多越多的娱乐八卦给你。当APP发现你喜欢历史文章之后,就推荐更多的历史文章给你。所以,喜欢娱乐八卦的人,会认为整个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八卦,除此之外就没啥别的事了。喜欢军事的人,觉得整个世界到处是军事冲突,除此之外就没啥别的事了。
你以为你在随机点开一些新闻的标题,殊不知在点开之前,软件已经为你做了精心的筛选。不知不觉,你的认知就被误导了。你的兴趣,局限了你看到的世界。
03 我是在表演,你呢?
生活在谎言中,我们在做什么?
演员的自我修养?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社会学家戈夫曼借用对戏剧表演的观察而获得的灵感,提出的一种社会学理论,拟剧理论。
他把社会中的人看作是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利用各种的道具预先设计自己的形象来进行表演,并努力获取好的效果。
基于不对称以及不完善的信息,我们通过我们获取的有限信息在表演,形成了形象管理或印象管理,为了达成我们的目的。
社会交换理论中有一个观点,你所有的行为逻辑都是基于你行为后所获得的奖赏,这种奖赏或许是一种精神上的,或许是一种物质上的,无论何种方式的一种满足感。
从小到大,父母就持续对我们表演训练:明明不那么喜欢的事,为了我们,假装很喜欢。鸡腿,总说自己不爱吃;端东西,总说一点也不烫;摔着了,总说完全没事。他们的表演或许是基于爱或许是为了我们好或许是为了让我们放下心理包袱等未知因素。
慢慢地我们也掌握了表演的技能,对同学同事,明明烦的要死,表面上还是一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样子;明明想出去玩却总在朋友圈发着我爱学习我在加班的状态;明明是羡慕嫉妒恨却表现出一副云淡风轻丝毫不care的样子。
各种舞台,各种表演,前台风光,后台放松。表演艺术技能高者被称为情商高;不会表演的人被视为不懂事没礼貌傻缺;表演失误现场出了状况就产生了尴尬或冲突,对不?!
哈哈,今天你表演了没?
作者君 Mingjun 北方某985高校在读烟酒僧,写过文,教过书,卖过菜。无车无房无对象,行走的社工人,未认证心理咨询师,无人问津的自媒体人,写过小说未成书,熬得一碗乌鸡汤,不加砒霜不带毒。
微信同名公众号 MJUN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