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变迁,地理环境的改善,每家每户都做了新房子居住。而留在村中心的老房子则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安详而宁静的矗立着,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点点滴滴。
每次回家,总是喜欢去周围的老房子转转,那里承载了我童年的美好时光。轻轻地抚摸着那一块块或熟悉或陌生的青砖,总是会感慨万分。
那时候,每家最少两个孩子,多的七八个。基本都是一大家子挤在一栋房子里,一栋房子四间房,中间是客厅,厨房在门口另建一间。房子一楼住人,二楼是木板打造,堆放杂物粮食。
父辈们孩子多,分家后大多都是一间房一户人家,一张大床睡下了全家。对于孩提时的我们来说,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床是最大的梦想,单独一间卧室更是奢望。
每天放学回家,我们都是早早把作业写完,然后就集中在祠堂门口,开始和小伙伴们穿梭在屋前屋后的小巷玩耍。那时候的我们,玩具基本自制,项目自己开发。女孩子们玩踢毽子,丢沙包,跳房子,跳绳……男孩子们玩水枪,手枪,弹珠子……
到了饭点,家里的大人们基本就是在自家屋前放开嗓子大喊名字,听到声音的我们就会依依不舍的各回各家去了。
虽然那时候物资匮乏,没有现在的各种美食,更没有手机电脑。但是我们的童年是快乐的,是无忧无虑的。自己制作玩具时的快乐,端着饭碗在巷子里到处串门的随意,屋前屋后的躲猫猫……
看到老房子,记忆的闸门也瞬间打开。脑海中浮现出童年的各种画面,男女老少,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尽在其中。
老房子就是一道静立的风景线。她们,用一种淡定的眼神,细腻的感触,感受着人世间的人情冷暖,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