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节选自:李力(Ada Li)的博客、付伟的博客、Dr.2的移动医疗系列文章之《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和一条纵贯线》、雕爷的微信号系列文章《雕爷牛腩的“术、道、势”》。
1. 传统行业之羊毛出在羊身上:
传统业务大多是前者,卖给谁东西,然后找他收钱,这种生意在互联网投资人的眼中不够性感,没有想像空间。
2. 互联网行业之羊毛出在狗身上:
多为互联网生意,用户相当于不用交钱的羊,当羊足够多的时候,就有狗愿意交钱。
比如:我们每天使用百度进行搜索,但从来没有为此付费。我们可以说是百度的用户,但不算是他的客户。百度的客户是谁呢?是那些愿意为搜索结果排名而付费的公司。
比如:一些平台型企业如大众点评网,一分钱不收我们这些吃货的钱,可凭着用户的数千万条评价,市值已达数十亿美金。
由于狗是否交钱主要看羊的数量,而且越多数量的羊群越能吸引新羊加入。所以想赚钱的话必须把心思好好放在羊的身上,让他们觉得很爽才行,而且还得满足大数量、不同脾气羊的需求。这就是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特别关注用户的体验,很多产品必须经得起千万级甚至亿级用户的检验。
之前大家的印象是:和互联网流行的“羊毛出在狗身上”模式相比,传统行业的“羊毛出在羊身上”一点也不性感。但之前这两者之间各玩各的,相互之间也没什么交集。一些传统公司顶多是把本来投给电视报纸的广告费用,拨出一些投给网站而已。但小米手机的成功,真真正正让传统公司,尤其是传统制造企业感受到了威胁。这个威胁来自于:小米提供了实体产品,你很难说互联网只是虚拟经济了,另外,小米公司的用户即客户,玩得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模式。
其实我觉得商业本质是很简单的,就是做出产品和服务,卖给有需要的人。而这个过程中,最难的就是如何匹配供需双方。之前的传统制造企业,做出产品后,打广告,给渠道,给终端,然后才能达到消费者,中间的支出是巨大的,浪费也是巨大的,都摊到了产品的成本里。小米只是把这个过程反过来做了,先聚集了目标人群,然后是营销,然后是产品,这种过程,降低了渠道和营销成本,也是按需定制的一个变种。
所谓的用互联网思维颠覆传统行业,就是这个套路,其实也逃不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产出快这类一点也不性感的词汇。
3. 循环补贴之羊毛出在另一只羊身上:
还有一种“羊毛出在另一只羊身上”的模式,则不是所有人都能玩的了,基本上这是一种平台型战略。有篇文章中用万达广场做例子讲解: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和一条纵贯线(一)。
如果要贴近日常生活的理解,我们以万达为例来进行说明。万达广场成立后,其最好的商铺位置留给了沃尔玛和苏宁,沃尔玛带来了购买日常商品的巨大人流,而苏宁带来了购买大件商品和电子产品的巨大人流。虽然他们占据了万达广场最黄金的商铺位置,但是万达却对他们采用了三年免租金或极低租金的模式。
而正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巨大人流量,那你说其他小商家,他得付多少钱才能在我这里获得一席之地呢?我看怎么着也得2万美金吧。2万美金?那是成本,每月平均4万美金起?不用嫌贵,还不打折,你得琢磨一下客户的心理,再看看我们这个一片大好的商业形势,是不是要补贴一下土豪的损失呢?于是进入第一轮循环补贴。
但故事还没完,万达逐步建立IMAX电影院、大歌星KTV、健身游乐设施、书城、外语培训机构、餐饮、办公楼和酒店,将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全方位一体化的广场,完成了集吃住行娱乐工作生活为一体全产业链,并在此产业链中形成了循环补贴的生态效应,不停进行各种业态的微调和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创造了独特的价值。万达的这种做法和互联网的收购流量入口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所以动辄不停鼓吹的所谓利用“互联网思维”去教育这个,去教育那个,其实人家早就玩了好多年了——社区营销、情感营销、数据驱动运营、基础功能免费、增值服务收费、微创新,快速迭代等等。
作为平台提供方的万达可以这么玩,那么作为平台入驻商铺,能不能玩“羊毛出在另一只羊身上”呢?能。
雕爷为了推广他的微信号,写了三篇颇具干货的系列文章《雕爷牛腩的“术、道、势”》,其中势篇就是在讲羊毛如何出在另一只羊身上。
概言之,雕爷旗下的餐饮企业“雕爷牛腩”并不赚钱,但造势引流效果非常好,所以就有足够谈判砝码,让商场让利让租金,从而把这部分成本转嫁到其它商铺上去。而更大的布局是,他会让旗下的另一家企业“阿芙精油”,也能获得商场的补贴,降低线下店铺成本,而真正的利润,从线上网店赚出来。
雕爷的计划是做出可以写进教科书的商业案例,他确实有这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