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政治上失意,心情惆怅抑郁,怀念手足兄弟。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苏轼举着酒杯,陡然发问,把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端了出来,就像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所说的那样,“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紧接着又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为什么问这样的问题?诗人中秋佳节,仰头望月,心中充满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既然天上宫阙如此美好,当然会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皎洁的明月,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可是,作者又犹豫起来。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遐想美好却缥缈,让人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片紧承上片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仍然写月,写月亮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前面写对于月亮的向往,后面写月亮的主动探问,呼应之间融洽有情,也引发出了作者对于月亮的怨怼之意:月儿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作者满腹惆怅。也许凝神远眺,万千思绪百转千回。最终得到了消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表现了词人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猜想的心理变化。释放开心节,“隔千里兮共明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下,虽然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整首词表达从疑问始,从古至今,从天上到人间,呈现出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词句如行云流水,静中有动,哲理深远。
咏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题材。咏月之作,代代有之。苏轼这首词的起笔,就是从李白的诗句直接化用来,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而词的结尾也化用《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明月皎洁,月光如水,诗人对月亮多寄予美好的情思。咏月实际上是以月作为咏叹人事的背景或衬托。苏轼这首诗表面上写对月的绵绵情思、无限依恋,实际上是写亲情,写对亲人的思念。他熔古铸今,炼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美妙的诗句,千载而今还流传在人们的话语里,堪称奇绝。
是遗世独立,还是安于现状?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词以问月开篇,情感高亢激昂,想象丰富,浪漫而不失幽默,抒情热烈,情感通达豪放转为幽深绵长。议论中凸显情感的通透豁达。最后,仰天长叹,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的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他悟出人世不可避免会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那么,美好的祝愿就不能太贪婪,虽然不能团聚,也能千里寄相思。“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文学作品的鉴赏首先要做到“知其人”,然后“了其事,感其情。”词人比天高,命运多舛。乐观旷达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是如月的风景。词中的豪放派适合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婉约派须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思绪万千,为求自我解脱,举杯浇愁,并作此词。
实际上今天的这一篇是从教参上看来的,表述精准,词汇雅致。一句句细读,词人笔下的望月情思一一尽解。甚至读出了苏轼的幽默。我喜欢词人这样写月亮。首句望月,发出灵魂质问,这月亮是从多么恒久的往日开始用它皎洁的光辉铺洒大地。端起酒杯,仗着一点醉意,不像李白在月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而是要问月亮那天上的宫阙,如今何年何月,能否让我乘风而去,远离尘世的扰攘?那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意,翻飞的裙裾扬起孤单的身影。作者在哪里?我感觉从背景来看,作者本身就在孤单的宫阙楼阁,上片说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后来月亮的探问,转朱阁低绮户照着无眠的我。相同的背景来看即使不是天上的宫阙,也是人间的孤单。因此无论天上还是人间,就问月亮是不是对人世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两全,愿亲人平安健康,即使相隔两地,遥望明月以解相思。
一字一句解读,发现自己还真的有很多从前没有的思考。匆忙之间还没有想得特别透彻。苏轼词中有皎洁的圆月和一个孤单的身影,实际上就是在高不胜寒的空中,他内心期盼的仍然是尘世的幸福,满腹对亲人子由的思念之情。内心的无奈无可排解,遗憾满腹,愁肠百结。此事古难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波折就是主旋律。唯但愿人长久,相隔千里也共赏同一轮圆月吧!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类似。
“还没有写完吗?”没时间看窗外的圆月,此时它是高挂夜空还是隐入云彩。但是从古至今,文学的浪漫像一条汩汩流淌的河水,从一个时代流向另一个时代,一段人生融入另一段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