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彭祖菊班级:21中文类2班 学号:2021410155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卒年不可考,约与汉武帝相始终。司马迁的祖上世代为史官,其父司马谈{?——前110}为太史令,志在继《春秋》而作新史。司马谈有《论六家要旨》一文传世,文中评析了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学说。由此可知,司马迁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可见在官场以及民生方面的问题上,从小就耳濡目染。其对后世作家及文学传作的影响也很深远,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历时两三年,行程近三万里,司马迁了解各地的风俗史情,理解下层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开阔了胸襟、增益豪情。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与世长辞。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由此也可以看出,生活在这样一个世世代代为史官的家族中,司马迁也有很强的家族责任感。司马迁写史记也可谓“文章得江山之助”也可说“发愤著书”,太史元年{前96},司马迁任中书令。他在《报人少卿书》中说自己“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由此看出,这是在化悲愤为力量,但其之所以是这样,也是与他经世济民的士人情怀联系在一起的,他要通过“立言”这种特殊方式来成就一番不朽的事业。而在当时孔子也可以说是司马迁的崇拜对象,他决心以孔子作《春秋》为榜样,“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现实政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