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去年初晋升部门总监后,全面负责产品软硬件团队的管理,涉及的岗位有8个,人员有14名,每个岗位配置不超过2人。这近两年的时间里,有老员工离去,有新员工加入,也有3个能做事的新员工在半年内离去。这两年的时间,是我从技术到管理的过渡期,我是成就型人格,对自身要求很高,在做开发时会努力高效完成任务,在做管理时也要让团队成员得到成长。有时我会觉得他们的成长比我更重要,我会经常想着如何能帮他们提升自己。为此,我去看书,去听课程,去考证,去实践。我曾经跌倒过,受伤过,迷茫过,但从没有放弃过。
管理是关于人的学问,需要懂得工具手段的“术”,更要懂得人性需求的“道”。我一直反思在这两年中自己的不足:我总想把事情做好,总以一腔热情去应用一些工具手段,并希望能收到好的效果。但是,我缺少了对人性的把握,忽视了对感受的理解,没有将更多的精力用来倾听他人的心声。这导致我吃力不讨好,自己掏心掏肺,并不是别人想要的。我意识到要在人的层面多加学习。我觉得我不是一个自来熟的人,在交往的过程中不容易打开自己,有一些防备和自卑心理,这导致我不够自信,如:不敢直面他人的眼睛,听到别人的质疑后忍不住反驳。后来我陆续去看一些心理学的书籍,如《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希望从人性的角度理解和接纳自己,再去理解和尊重他人。
彭旭老师的《管理心理学》课程,犹如一场及时雨,在大地久旱干枯时,滋润了那颗渴望成长的小树苗。在知识层面,彭老师饱学之士,旁征博引;在魅力层面,彭老师儒雅绅士,从容优雅;在品格方面,彭老师谦谦君子,尊重他人。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言语,每一个动作,都在散发着对我们的理解、认可和关爱。当我们有闪光点,不管那光芒有多微弱,不管被什么所掩盖,不管闪烁的瞬间有多短暂,彭老师总能敏锐地捕抓到,说得让大家心服口服,就好像比我们还了解我们自己,说到了我们的内心深处。彭老师是一个老师,在讲台侃侃而谈;是一个朋友,在身边耐心倾听;是一个智者,表达一针见血,表扬恰到好处,建议直接高效。彭老师对管理理论的娓娓道来,对人性善恶的深刻洞察,对动机需求的精准把握,让我再次坚定先做一个好人的决心——“也许终我一生,我也无法做到一个世俗意义上好的管理者,做不到雷厉风行杀伐果断严格要求。但我希望我先做一个好人,能够与人为善,能够秉持着利他之心去为人处世”。在此,对彭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借用彭老师在课程中提到的关系定位“我是李克强的校友”,我以后给别人自我介绍时,理直气壮地说:“我上过彭旭老师的课程,提交的作业还得到老师的肯定和批注。”再次感谢彭老师的精彩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