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对职业生涯感到迷茫和焦虑,我本着遇事应求助专业人士,提升解决效率的想法,在某著名生涯咨询平台上,选择了一位报价中等偏高(799),咨询数排在前几位,有着非常多闪光title的咨询师,其中包括,著名985人力资源本科,985心理学硕士,央企HRD,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等等。
敲定之后,我认真做了咨询师让我填写的资料和测评,满怀希望地等待着咨询到来,期望咨询师能够给我一记当头棒喝,让我从迷茫的状态中走出来。
其间,咨询师因为临时有事,通知我时间推后一天,我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这位咨询师的咨询分为两次,第一次是梳理当前存在的问题,第二次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昨天上午十点,咨询师的语音电话如期打来。
起先,咨询师问我,对于本次咨询有什么期望,我说一开始是想要搞清楚现在找工作的方向,但后来我认为现在我只能沿着之前的道路走,所以现在我想知道的是,今后两三年,有没有什么别的可能的方向。
咨询师询问了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她引导着话题的走向,我则努力地,尽可能多地传达我的想法,以期她能对我的情况有个全面的判断。
但不知为何,这个话题就被引到了现在找工作的方向上来。虽然跟我之前的欺望有偏差,但我本着信任咨询师的原则,并没有提出异议。
随后不久,我们开始了第一次争执。
争执的问题是,她认为我现在年龄优势、体力优势、经验优势一个都没有,所以应该着重梳理一下资源优势。
我表示,我没有资源优势。
她进一步启发我,认为我是没有努力去发掘,并且举例子试图让我弄懂:她说一个朋友的公司里,有个关系户,工作非常轻松,基本上就是公司白养着,而且,一晃六年过去,这条关系链也并没有动用,但公司领导仍然决定养着他。
我说我确实没有这种关系,要有的话我就不至于混成这样了。
她再度启发我,说有的关系不一定现在用得着,或者你觉得没有那么熟,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用上。
我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我认为这不是我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你自己都说了,说不定什么时候能用上,那在长期看来可以去梳理,却跟我目前面临的问题离题千里。
这时我的内心OS是:一共就45分钟,为啥要在这种对目前毫无帮助的事情上浪费时间?但我没想到的是,我并没有什么对咨询的不满,却引发了她对我的不满。
再后来,说到未来想要的状态。我说大概是一边做类似从前的工作,一边坚持写作。并且仔细向她描述了我所见的职业写作者的状态:一部分以投稿、约稿、写书等为主,收入可能并不太好,但写的大体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另外有一部分积极拓展可赚钱的业务,比如开设写作班,接商业文案,代运营公众号等。
然后她简单直接地问:混得好的是哪种。
我说是后者。现在想来,她当时完全没有给我表达自身意愿的机会。
她说后者你想做什么?
我想了想,说接商业文案吧。
然后她说,那好,这次咨询留给你的作业,就是梳理一下你想做的客户领域。
我说不对啊,文案这种东西不太分领域的,什么领域都可以接的。
她又举例启发我,这次讲的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假如你去应聘一个工作,老板问你会什么,你说你什么都会!老板会信吗?
虽然我非常欣赏她这种用举例启发的方式,但我认为,这个例子在当前这个情况中并不适用。
我继续向她解释:软文这种东西,不管客户处在什么领域,拿过来都是照着那套套路,比如去做用户画像分析、商品卖点提炼等等。
但她不死心,继续启发我:假如你跟客户去谈一个案子,客户是金融领域的,你拿着你做过的金融类案例,是不是会更好?
我说是,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我是在这个行业待过的,我了解这个行业的情况。并且举例说,以前有部分广告公司只做地产,这属于特例,因为地产广告比较特殊,但一般的广告公司,确实是什么案子都接的。我实习的时候在广州某著名地产广告公司,在我实习期间,该公司就接了一个离题千里的案子——妇炎洁。
在这其中,她认为我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那就是只看到自己看过的。我承认这可能属实。但其实,她也犯了跟我同样的错误——坚持认为必须在某个领域内有积累,才能在该领域继续发展,而没有看到不同的案例,这不就是眼见为实,眼不见为虚吗?
现在想来,我之所以费很大力气反驳她这个问题,是因为她把梳理领域当作我的作业——也就是说这是下次咨询提出解决方案的突破口。我并不是完全否定她的观念,这件事当然也可以梳理,但我认为这绝不是解决我现在问题的关键。
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的这次反驳,竟然激怒了她。
此时时间已经过了十一点,我们的咨询已经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她以没有时间为由(十一点半还有另一个咨询),用明显带着怒气的口吻,对我说:
我帮不了你,你这样我们的下一次咨询也是没有结果的,我退钱给你。
我感到非常震惊,本想争取一下让她把下次咨询做完,因为在咨询过程中她指出的我的某些问题,我还是非常认可的。但一方面我的性格非常退缩,也认识到她已经完全不想继续我的案子,于是我选择平静地结束了谈话。
事后,我感到非常受伤,一方面我是花钱买服务,另一方面,我能做出这个行为,说明我是抱着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整个过程中,我表现出来的态度也非常好,虽然我确实对我不认可的部分表示了坚决的反对——难道我不能反对吗?咨询师说的就一定是对的吗?
但该咨询师却一直用一种非常主观,且局限于自身经验中,完全没有任何开放性的态度在对话。比如说我讲到我曾经去面试过HR的职位,我说的其实是我毕业的时候,但她听成了现在。当我讲述之前的面试都很顺利,但终面却挂掉,我对此非常困惑之时,她说:
领导是不考虑能力的。
我追问,那领导考虑什么。
她轻飘飘地丢过来一句,年龄啊。
当然了,我并不了解HR这个行业,也许她说的是实情。但我有个合理的猜测:如果领导首先在意的是年龄,那为什么不把年龄限制直接写到招聘要求里?再退一步,就算没写,领导日理万机,想必能够走到面前的,都是HR认为有很大机会的。那如果连年龄这么明显的因素领导都不满意,那HR前面的工作是在做什么?
如果她说的不是用人单位的普遍看法,那我就不得不怀疑,她的专业素养,与她那一堆金光闪闪的title之间的匹配度了。
再者,从我自己的角度,我从未认为,年龄是阻挡我前进的拦路虎。如果倒推来算,我的职业生涯在六十岁结束的话,我还有整整二十多年,我不认为今后的二十多年,我都要活在前面五六年的桎梏中,没有任何翻身的可能。我不否定困难的存在,但我认为自我受限绝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作为一位咨询师,了解的职场情况比我多,当然可以合理地告诉我眼前的困难,比如说三十多岁的女性,面临的困难多半比二十多岁、或者比男性更大些。
但这位咨询师表现出来的态度,完全背离了给来询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为来询者赋能的方向,成功打击了我所剩不多的自信心。并且在感到棘手的时候,第一时间作出了甩锅的决定。
我承认我在职场上一无所成。但这位叱咤职场十几年的职场精英,遇到困难就甩锅,这是解决问题应有的态度?说好的助人为乐呢?说好的业务能力呢?难道仅仅只是担心我对咨询结果不满意打个一星?
我没有想到的是,这还不是最糟的。还可以更糟。
咨询师在谈话结束之前,说如果我愿意的话,可以给她点反馈。
我花了两个小时抚平自己的情绪,给自己做心理建设——咨询师放弃了我,但我不能放弃自己呀。之后,我用平静且礼貌的语气给了她反馈:
可以看到,我的态度是非常谦恭的,并且肯定了她的一部分咨询效果。
万万没想到的是,她竟然回了我这样一句话:
我承认我有问题,我迷茫、焦虑、纠结,这些方式都表示,我的思维方式中,一定存在一些不理性的地方,也正因为意识到自己存在问题,我才来求取咨询师的帮助。
你可以指出我思维方式有问题,但“心智缺陷”这种表述,是否过度了?
当然了,也可能是我想多了,我虽然也是有985中文硕士学位的,但毕竟我业务能力一般,不能与这位权威人士相提并论。于是我去百度了一下:
结果百度没有“心智缺陷”这个词条,只搜出来一个“心智障碍”,是这样解释的:
据我的理解,就是脑子有病,不是我们骂人那种有病,是真有病。
但我担心百度不靠谱,于是我又去知网搜了下英文名称Mental disorder:
这下是八九不离十了。但我还是怕给人家扣错了帽子,于是又在知网搜索“心智缺陷”:
没有结论,但是搜出来两个英文定义,因为才疏学浅,我又去百度了一下:
disabled这个词我还是认识的,但保险起见,还是搜索一下:
这下没跑了。也就是说,我花钱做个咨询,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不说,在全程态度非常礼貌的情况下,咨询师还说我是个脑残。
我已经连续两周陷入非常焦虑的状态,最后以购买方式求助专业人士,希望能求得一些帮助。没想到咨询师先是提出一大堆我的问题(其中大部分我是认可的),但针对我的困境没有提出可建设的意见,反而给予我不少打击,随后轻易地就放弃了解决我的问题,最后还真的如我所料,给了我当头一棒,说我脑子有病。
一开始我还绷着,跟朋友聊天,想要撇开这事给我带来的负面情绪,结果朋友也表示非常气愤:
到后来,我终于绷不住,大哭了一场。
虽然我有点玻璃心,但泪点还是很高的,插指一算,我上次哭,还是2014年的事。
感谢这位咨询师,成功地让我跌到了谷底。
当然了,虽然我脑子极可能有病,咨询师肯定是没病的,等我冷静下来一分析,认为她想表达的,应该是我的心智模式有缺陷。
那么问题又来了,一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著名大学心理学硕士,应该在工作期间,犯这样大的错误,以致给来询者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么?
我只能说,幸好这位咨询师选择了做职业咨询,而不是心理咨询。这可称得上造福人类了。
这次咨询,花费799(已退款),4天满怀期望的等待,花费数小时,填写了上千字的表格,做了3个测评,结果除了被击落到谷底的自信和情绪,该得到的方向,计划,方案,我什么都没有得到。
最后的最后,只能奉劝大家,咨询有风险,入坑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