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家世界机械五百强企业,06到08年公司每年都会组织一次打假活动。突然袭击式的扫荡各个城市的机械产品销售市场,将冒充我们公司产品的“假货”上交到工商局,为此公司还设立专人管理制度。
从2008年之后,公司就开始不再专门派人打“假”。因此淘宝和市场上,我们公司的产品真假难辨,很多客户打来质量投诉电话,工程师到现场一看,是淘宝购买的“假货”。
客户也就只能认倒霉,他们下次购买时,却还是会选择非正规渠道购买。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可以不开发票节省了税费,价格便宜;二是即使购买的产品是假的,但是一样可以使用,只是使用时间长短的问题。但是这样做却将生产成本就降了下来,提高了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在中国国内SMC产品假货泛滥后,2011年5月,SMC这个品牌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认定为“驰名商标”,排在驰名商标的第903位。和它一起被列入驰名商标复议案的还有宝马、香奈儿、沃尔玛,SMC中国公司把这件事列入了当年的大事件,因为只有你被假冒次数过多,才会引起国家的重视,给你颁发驰名商标,所以SMC开始不再打“假”。
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正确的购买信息唾手可得。很多客户其实是知道如何可以买到正品产品的,但是之所以他们不去正规渠道购买,是因为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购买心理在作怪,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所谓买卖最高境界就是“双赢”,做到“一个愿打晕个愿挨”,就可以成交了。
制造型企业应该把心思多用在新产品研发上,而不是打“假”上。SMC中国成立23年里,已经更新了三代产品,每个月都在搞新产品的研发,虽然它也会开发和其他企业相似的产品,但是很多企业的产品申请了专利,所以想要抄袭别人,也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如果SMC把它的全部精力用在打假上,是不可能达到市场占有率50%的目标的。只有让客户先用上我们的产品,才能逐步引导他们购买正品。
面对人们追求好产品,却又贪婪的现实,而现行法律设计还有很多漏洞,就不防将天下无假的“豪迈”,调整到“天下少假”的务实做法上来。将监管与平台之间的怒怼,调整为“像打击酒驾一样打击造假”的法治期待。
祝大家生活有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