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人说,中国人好像一出生就老了,神情总是那么严肃,说话总是那么含蓄,让人没法了解。不是我们真的衰老,而是我们自有一套更丰富、更内敛的情感语言。当我们用它传情达意时,效果会更加悠远、更加典雅。
2. 千古文章大家,用不朽的文字教给我们:怎样在山林、田园等场景里感悟生命;怎样用“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这样的含蓄方式来悲叹生离死别;怎样在登高中抒发道德职责;怎样把喜怒哀乐、嬉笑怒骂统统塞进一篇绝交书、一封公开信里?
3. 文化让历史过往不只是王朝更替,也是精神和心灵的连接,让全世界的中国人能走在一起,彼此交流,共同表达。
4. 先秦诸子,比如孟子、韩非子、墨子等人,他们的文章大多是在表达一套改造社会的纲领,修辞和故事是为了增加说服力。而庄子是个例外,他是个专注于思考和感知自我的人。在我看来,强烈的自我意识,是文学的起点。
5. 闻一多所说的:在庄子这里,语言不只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一种目的。《庄子》的语言好到了极点,两千年来,中国的文人都被压在他的五指山下,而且还没几个人敢说自己读懂了《庄子》。
6. 鲁迅和钱玄同的老师,大学者章太炎的概括得最简单,他说:《逍遥游》讲自由,也就是说破掉束缚,返回自在;《齐物论》讲平等,也就是万物的平齐。学术大家就是有这个本事,定义能力超强,不纠缠细节,一下子就能洞察到那个牵动全局的拎手在哪里。
7. 庄子认为当时诸子对于知识和思想的争论,只不过是一种自我迷失,这被称为“齐是非”。他提出了一套认识自我和世界的方法,其中有个名句叫“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被称为“齐物我”。
8. 庄子并不信任语言。这是道家思想的共识,认为语言其实是一种沟通障碍,本来他们是不想说话的。然而他又是个空前绝后的文学家,一下笔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表述也非常美。
9. 庄子说的是主张放下自我,但换个角度来看,这正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自我,而且认识到了自我有不同的层面,他是古代中国最早讨论这类命题的人,也是讨论得最深入的人。同样被奉为道家宗师的老子,就更关注普遍性问题,所以《老子》也被当成政治纲领来用。
10. 庄子是从对自然界的观察里,得出了活生生的体验。他观察得这么细腻,又想得那么遥远。
11. 《逍遥游》里列举了海上的旋风,《齐物论》罗列了深山老林的狂风。天才是不动笔则已,一动笔就把对象写到极致,庄子占到了风的多样性和空间性的极限。后人再咏风,超不出他的格局。
12. 庄子式的忘情,普通人其实是做不到的。对我们来讲,庄子的意义,其实在于他在哲学上发现了个体的自我,提出了一条保全和发展自我的道路,又用精彩的文学手法把个人的感知表达了出来。比如,中国文化的典型抒情方式,就是像他描述风这样,把个体情感装到自然现象里,一直到各类自然事物都能和某一类感情现象对应。
13. 蝴蝶是美丽而神秘的,是诗歌的常客,但都是在庄子之后。而梦的意义在哪里?就在于醒来。你在哪边醒过来,哪边就是真实的、就是生。我们不需要复杂的思考,凭着直觉,就知道这在隐喻生死。思想深刻还不是最厉害,厉害的是能用这样简洁美妙的方式让我们懂。英国诗人萨松的“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已经很妙了,但还没达到这种深邃。《诗经》讲比兴,就是由此及彼的比喻和寄托,借以抒发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