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读了鲁迅的《明天》这节短篇小说,是出自《呐喊》这本书,读第一遍感觉故事的描述很平淡无奇,是日常生活的叙述,但是让人隐隐约约有荒凉与凄静的感觉;读第二遍,有些细节让人后背倒凉,这时候你才发现,鲁迅的作品,怎么可能仅仅叙事呢?
可能是我只读过两遍的原因,故事大概描述是这样的。守寡的单四嫂,有一个正在襁褓中的儿子,可孩子病危。求医无果后,单四嫂又求神,最后孩子还是没有保住,下葬了儿子。
身边的热心人
整个事件过程中穿插了各种各样的“热心人”,我想这些主动帮忙的“热心人”才是鲁迅要表达的重点,其中有一小段是整篇故事的重点,蓝皮阿五帮单四嫂抱孩子那一段。不知道各位读者看过后是什么感觉,是和我一样感受到人性中恶意的一面吗?
单四嫂的性格是粗粗笨笨,可见如果生活中出了大事,她不一定是个能拿主意的人。确实,当时的情况她身边没有能替她拿主意的人,她已经没有亲人了。
事发突然,我想单四嫂只顾着悲伤,不能够接受事实,她不是那个时代比较勇敢的人,想想自己今后的人生该如何走。
其实现代的很多女性,遇到类似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她那样呢?正是自己处于困难之中,被迷茫困住的。例如,年轻女孩迫于现实压力,草草走进婚姻;离婚的女人,迫于周围人的压力,又走进了婚姻。只是无论你做得如何,周围人对你恶意的眼光,从来不曾离去。无论你再怎么做,在周围人的眼里都没有及格。
鲁迅为何给这个故事取名“明天”,明天在哪里?当“热心人”吃过饭,收取了报酬,都离去后,剩下了单四嫂留在这空旷冰冷的屋子里,这一段对她的心理描写是这样的。一个人,想念儿子在时的情景,如今屋子里冰冷孤独,害怕这寂静,不如关灯睡了,到了明天,一切都会不一样的。我替单四嫂担心,她是否能熬过长久的孤寂与凄凉呢?何况还有那么多的“热心人”。
那样一个时代,寡妇一人,一定有许多人替她说媒,劝她再嫁,而她本身又是一个没什么主意的人,也许只能任由别人给她指的路去走吧?或许这中间,还有自己熬不过这孤寂的因素,她的“明天”会是如何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