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作品为作者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最近爆火的电视剧《漂白》讨论度很高,里面4个手段残忍、泯灭人性的杀人恶魔的原生家庭也成了讨论的热点。
其中,邓立钢在讲述自己作案动机和过程时,他描述自己糟糕的原生家庭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原来,棍棒底下可能出孝子,更有可能出恶魔,暴力教育真的是弊大于利。
邓家两兄弟邓立钢和邓立德都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一个被判死刑,一个坐牢,他们却对母亲很孝顺,为什么这个家庭养的都是天生坏种、一窝子罪犯呢?
随着邓立钢的讲述,谜底被揭开了,他的父亲很喜欢喝假酒,喝完酒后就对家人拳打脚踢,这也让他养成了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习惯。
暴力这个恶魔的种子一旦埋下,一等到条件适合就会迅速生根发展,疯狂地滋长,他报复不了夕阳亲就开始报复社会。
他被工厂辞退后,一开始还踏踏实实靠开出租车谋生。
他第一次杀人是因为一个女乘客自认为消费者是上帝,在车里喋喋不休地指责他开车绕路,出租车表是坏的,拒绝付十块钱车费。
两人争执不休,他一冲动之下无心就把女乘客倒车给撞死了,他一开始想抛尸河里或是把尸体埋到地里,可是河面冻结了,地也被冻住了,他只能把尸体肢解后到处抛尸,潘多拉的魔盒从此打开了。
邓立钢尝到杀人的滋味后,联合石毕、宋红玉、吉大顺三人一起组成了变态的“肉联厂F4”,专门以坐台女为目标,绑架勒索杀人碎尸,全国流窜作案杀人碎尸18人,造成了多个家庭家破人亡。
中国传统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家长信奉“不打不成器”,西方也有“省了棍子,惯坏了孩子”的谚语。
家长用暴力体罚来让孩子遵守纪律,历来存在争议,现在遭到心理学家一致声讨,因为研究发现体罚会给孩子造成长久的不良影响,包括滋生暴力倾向和情感问题、影响学业、破坏亲子关系等。
邓立钢的例子又给这种说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体罚的管教效果有限,不良后果却有一大堆,比较容易出现分裂型、反社会型格、自恋型和边缘性人格障碍。
体罚还会影响孩子心理、智力,造成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从小被体罚的孩子容易低自尊心,比较自卑。
我以前也曾经偶尔因为性子急打骂过几次孩子,但是从小到大的次数在个位数,我的脾气相对还是比较好的,先生可能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影响很深,对孩子打骂的比较多一些,也给孩子内心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让孩子现在比较怕他。
现在我们醒悟过来了,如果我们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孩子可能会服从,但这不是在鼓励孩子用暴力来解决冲突吗?
而且会让孩子产生敌意和抵触心理,彼此的关系将会疏远。
这几天,我和先生就体罚孩子和语言暴力的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和反思,我们也达成了共识,我们决定调整教育方式,以后要多以正向鼓励孩子为主,多给孩子打气,绝对不能再打骂催吼孩子。
昨天,我们还决定从今以后要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先夫妻关系再亲子关系,先爱自己,再爱伴侣,再一起爱两个人共同的孩子。
一味牺牲自己是造福不了家人的,自我的牺牲只会给家人带来更多的负罪感和心理负担。
所以如果在孩子面前,总是呈现很多的痛苦、忍耐、牺牲,很多时候孩子是无法幸福的,没有资格幸福的,这份负罪感会让孩子不敢过的比父母好。
唯有先快乐自己,再有余力幸福家人,没有人能在匿乏时给予,没有人会在缺乏爱的时候爱别人。
有时候家就是一个斗法的道场,看不见道光剑影,却会让人伤痕累累,特别是最小最弱的而又无辜的孩子。
良好的互动关系是孩子的加油站,家,除了遮风挡雨,还应是一个塑造自我的地方,不断向外延伸。
体罚教育治标不治本,它只能使孩子短暂性地屈服,更可怕的是,这种行为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更严重,是一种冰冷到极致的教育。
孩子是在爱的滋养下才会主动拥抱父母,保持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
一是,控制自己情绪,让孩子感受温暖;
在《非暴力沟通》中有四个关键词:
观察:用观察式的语言描述真实状况,避免孩子产生负面情绪。
比如:我看见你在哭,能说说怎么了吗?
感受:允许自己和孩子表达感受。
二是,与孩子共情,对孩子表达爱;
真正高质量的爱是不谈条件的,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是无条件的。
三是,利用正面承诺,替代逆向惩罚。
教育的本质是爱的教育,让孩子有成就感、价值感和安全感。
他需要你的时候去拥抱,而不是推开。
他愤怒的时候去共情,而不是怒吼。
他孤独的时候去陪伴,而不是忽视。
这种以爱为源的教育,就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力量。
作者:陌小诺,用脚步丈量世界,用眼睛记录风景,用文字思考人生,听风耳语,偶有顿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四方友,赚万贯钱,用有限的人生体验不一样的精彩!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