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这个社会的发展,本质上是因为问题推动的。
从我们最开始的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追求食物的稳定性,从而选择在易耕种的水域,选择了聚集和定居,比如黄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中东的两河流域。
随着填饱肚子的问题慢慢解决,随后就延伸出了其他的各类问题,比如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问题,于是出现了祭祀和圣人,再到学者。比如不同地域的商品需要交换的问题,于是出现了商人、驼队、和镖局。
而现代商业社会的发展,本质上是由一群洞察到社会问题的人,创办了一个组织解决这个问题,帮助了更多人,大家一起推动文明和经济的进步,这群人就是创业者,这个组织就是企业。
而所有创业者,治理一家企业,个人认为都将经历三道窄门,这三道窄门也决定了一家创业公司能不能走的更远。
创业的第一道窄门,就是首先你得发现一个真问题。
啥叫真问题呢,真问题就是用户的需求是真实的,它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需求者是否愿意为此付费,真问题不是因为你有一个特别好的点子或者概念假想出来的。
差不多十多年前,移动互联网刚刚火起来的时候,整个社会因为各种新的概念显得尤其的躁动,各种互联网的新词层出不穷,比如什么O2O,比如上门洗车,今天回头去看,很大程度上就是概念。
当然,一个新生的概念,很可能只是我们脑海中某一瞬间的灵光乍现,但这不一定是市场或社会上存在的一个真问题。概念先行,往往比较讨巧,如果这个概念是大家都在热捧的,创业者拿来就用,不是经过深度思考,不是有经过精益闭环测试,那失败的概率还是非常高的。
那什么样的问题,叫做真问题呢,10多年前,打车难就是一个真问题,至少十几年前,我们就经常在凄风冷雨中,站在路边招手打车,遇到出租车交接班的时间,看到空车你也拦不下来。所以今天来看,甭管滴滴、高德这些企业如何了,起码我个人是感谢这样的公司推动了人们生活的改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移动就医挂号,现在很多的医院,不用到医院才能挂号看病了,你提前可以在医院或者支付宝的挂号平台上预约好你想看病的时间,选择好你需要看病的医生,这样也是极大的推动了病友看病的计划性,个人来看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所以,创新也好,企业也好,他们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这一社会问题,直到被解决之前,就是这个企业或者这个创始人的使命。人一旦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就具有了神性,企业一旦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就有了安身立命之本。如果这个社会问题涵盖的人群足够多,那你的使命价值就足够大,干成了就足够值钱,当然相对应的干成的难度也足够大。比如马云创办阿里的使命就很宏大,“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第二道窄门,就是如何让使命落地了,说白了就是你采取什么方法解决这个社会问题,这一道门,我们通常管它叫做商业模式。
这个世界不乏聪明的人,也不乏具备洞察力的人,很多人都看到了社会上存在各种问题,有大有小,可愿意亲自下场解决问题的人,就少了一些。当有人真正愿意下场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就面临着创业的第二道窄门,那就是商业模式的验证。
商业模式是企业使命落地的形式。
很多创业者看到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在逻辑层面上实现了完美的自洽、闭环,但放到市场环境中,就要考虑一个事情,这个解决问题的方式能不能持续?用户能否付费?如果用户愿意付费,能付多少,能不能支撑创业的公司持续运转?
这就是商业模式要考虑的问题。
对于什么是商业模式,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定义,我自己的理解,所谓商业模式,用一句话来诠释,就是你决定面向谁,以什么样的方式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并借此赚取什么样的短期利润和长期利润。
这句话里面有几个关键词:
首先是搞清楚你的商业模式是面向谁,这个谁,就是你创办企业时的选择的需求方,就是你的使命准备为谁服务的起心动念。
再者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提供什么样的产品,这句话的重点是产品,广义上的产品其实包括了商品和服务,比如你是生产手机的品牌,那你提供的产品就是有形的手机,如果你是开足疗店的,那你提供的产品就是足疗的服务,服务类的产品形态偏向于无实体,就比如各种学习类课程。
而其中以什么样的方式,就是提供产品的具体路径了,比如小米手机刚出来的时候,就只提供线上购买的渠道,不接受线下实体店的订购。反过来看,比如名创优品刚开始走的是线下实体店面的路子,集中的高频高质低价SKU,较长一段时间内是不在线上开店的。这种产品的交付方式,就是商业模式的落地手段。
最后一句很关键,商业模式这四个字里面,核心是商业,商业的核心是交易,交易的核心诉求是利润。很多创业者说,我这个商业模式就是免费,就是不赚钱,我就是要扩大我的用户人群。这种想法没什么问题,如果真有能快速扩大受众人群的商业模式,并让用户产生使用你产品的粘性,后期再找盈利模式,这种互联网打法也比较普遍。比如微信到今天都是免费的,抖音看视频也不要钱,如果某一商业模式,能聚集到一定数量的用户群,在这个基础上将来可以延展无数的盈利模式,比如抖音的直播带货等等。
总之一句话,短期可以不赚钱,但商业不是慈善,自身没有造血能力的商业,早晚是死路一条。
当创业者验证了商业模式,一定程度上跑通流程之后,面临的第三道窄门就是战略问题了。
很多人对战略有不同的理解,就我个人的理解,咱们从三个层面尝试理解战略。
首先要明白战略是什么,有人说战略是目标,比如说“今年我们的战略是利润增长100%”,比如“2024年我们的战略是市场占有率冲刺第一”,从根本上说,这其实是对战略的一种误解。战略的理解其实不复杂,从字面上看,就是战什么,略什么,包罗万象的不叫战略,所以理解战略就是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
从这个意义重新看待战略本身,就涉及第二个层面是战略的特征。战略制订的特征,是极简的、达成共识的行动方略,本质上看,战略是下一阶段的行动指南针。
比如我党在红军时期,提出的战略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个战略指导在我军初创时期,面对国民党的优势兵力围剿下,我们辗转突围的一个核心行动方略。再比如解放战争的初期,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面对全国的形式,我军制订的核心战略就是“先拿东北,由北向南”,为啥要拿东北,因为彼时的东北,是中国军工、重工、矿产和能源的基本盘,拿下了东北,就意味着我们有和国民党争夺天下的资本,截止到三大战役正式开打之前的1948年秋,我们基本上已经拿下了东北全境的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这样我们才有底气来发动辽沈战役。这些都印证着战略的核心要义,就是在复杂局势中抓住主要矛盾,用有限资源撬动最大杠杆。
理解战略的第三个层面,是战略的作用是解决组织的增量问题,比如一个企业制订战略的目的,一定要围绕做大,或者做强,或者活得久的目的。 比如美团,当年一旦确定了外卖的商业模式成立的时候,把干嘉伟从阿里弄过来的核心就是建立一支地面的BD铁军,他们当年的战略路径是“狂拜访,狂上单”,啥意思呢,就是疯狂的通过地面队伍的拜访,签约下来全中国大大小小的餐饮店,把菜单上到美团后台上去,增加消费端的供给,这个就是战略的作用,他们用这个方法巧妙的避开了其他外卖平台疯狂烧钱做消费者端的广告,反而活下来了,并成为今天外卖的头部企业。
尾声
所有创业者要经历的这三道窄门,恰似人类文明进阶的缩影:发现真问题是认知革命,验证商业模式是农业革命,制定战略是工业革命。
荣格所说:"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在纯粹黑暗的世界中点燃光明。"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真正的创业者都是盗火者。
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创业者,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的工作,才有了经济的发展,才有了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