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上有太多的人没有办法控制自己,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也许会遇到伤害了自己的亲人,而愧疚。开始深深的自责,甚至开始找借口,对方是如何如何的不对,自己这么做是多么的合理。可问题是,你为什么会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甚至都感觉,那不是你做的?为什么?
先来看一个实验:
为了治疗某些大脑疾病,医生会把病人的左脑和右脑之间的连接管道给切开,这样病人的左右脑就不能直接联络了,而这给研究大脑的科学家提供了机会。
我们知道人的左脑控制右眼,右脑控制左眼。
如果你只让病人的左眼看一个字条,上面写着一句话“请你现在出去散个步”,他看到字条会站起来照做。但是!请注意,这时候只有他的右脑知道这个指令,左脑并不知道。
而负责语言的区域,又恰恰在左脑。好,现在在他往外走的时候,你过去问他,为什么要走出去?你猜他会怎么回答呢?
负责回答问题的是左脑,可是左脑没看见字条,它跟右脑又没有交流,所以左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往外走,对吧?
而实验结果是,病人给你的回答可不是“我不知道”。左脑的做法是现场给你编造一个答案,比如说“我要去拿一罐可乐喝。”
而且左脑对自己编的这个答案,深信不疑。他以为是他自己做出的到外面走走的决定。
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说过所谓的“自我”,是一个幻觉 —— 至少可以说,你并没有一个单一的自我。
在2013年,两个进化心理学家,肯里克和格里斯克维西斯,写了一本书,叫《理性动物》(有中文版,英文版书名是 The Rational Animal: How Evolution Made Us Smarter Than We Think ),说自然选择给人的大脑提供了七个思想模块 ——
- 自我保护型次级自我
- 避免疾病型次级自我
- 社交型次级自我
- 社会地位型次级自我
- 择偶型次级自我
- 留住配偶型次级自我
- 育儿型次级自我
这个“模块说”,现在基本上是学界的一个共识、或者说至少是主流的学说之一。
模块只是逻辑分类,模块之间有互相影响,而且无缝切换,常常一个模块还没结束,另一个模块就已经启动了,不像你手机里的 APP 一样,想用哪个程序就把它调出来,不用就关闭这个再打开另一个。
这种模型是近年以来心理学家对大脑最新的一个理解。
模块占据你大脑的方法是感情。每个模块都向你输出一个感情,哪个感情强,哪个就容易抓住你的注意力。
不但感情是这样,思想也是这样。停下半分钟,你现在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你的呼吸上,体会自己的呼吸。你就会看到一些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想法,一些画面,就像白日梦一样。
同样在心理学中:
任何一个念头一旦升起,它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如果它在关系中被接住,就意味着它得以生存;如果它在关系中没被接住,就意味着它被否定甚至要被杀死。这时,这股能量的死亡焦虑就会被唤起,于是产生了破坏欲望:要么想破坏乃至摧毁客体,要么想破坏自体。
简单说是:为什么有些人一旦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达成时,会产生情绪。这些情绪,要不针对他人(客体),要不就是针对自己(自体),有的严重的会伤害他人或自己。
好,现在你知道了这些原理,那你下次能做出更好的选择吗?很难!下一次看到好吃的蛋糕,你还想吃。下一次感到愤怒的时候,你还是想惩罚别人。
那就无能为力了吗?也不是,还有一条修行之路。
自己和自己沟通——也就是冥想。这也是最近发现很多大牛的终极武器。如果这个词看起来太宗教化,李笑来还给起了一个别名叫坐享,还写了一本书《坐享其成》,如何坐享(冥想),可以参照着做一做。
同时也想明白了一件事情——“想明白什么最重要”。 在这么多声音中,想明白什么最重要是多么的重要。但是要能想明白,就要和自己的身体做一个深度的沟通,而冥想,就是一条很不错的通道。
好好自己的身体对话,祝你早日可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