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个故事是一个狼真来了的故事,狼的名字叫:人工智能(AI)。
人工智能的作文写得比咱们好了。
人工智能画画也比咱们好了。
人工智能完胜围棋冠军了。
人工智能做饭、拖地、聊天……。
本来,我们以为,人工智能最多能威胁到那些做重复劳动的人的生计。但在2022年,越来越多的消息告诉我们:创造性的工作,比如写作,比如画画,也将不再是人类独占的地盘。
大水正在漫过脚面。你感觉到了吗?
未来我们可以在哪些地方不被人工智能取代,这个问题听听香帅老师说:第一,对所有的人来说,数字技术改变了我们工作技能的折旧率,所以,应对挑战的办法就是去找到那些折旧更慢,更保值的技能。

我们团队搜集了头部招聘网站的数据,参考经典文献和美国劳工部O*NET数据库,从所有职业的工作任务描述中,抽象出来三种“保值”技能:创意,社交智慧,和手艺。
创意不是天赋吗?怎么会是技能?
社交能力也是天赋吧?否则怎么会有人是社牛,有人是社恐?
你没有听错,创意不是天赋。像我们何帆老师的分析洞察能力,罗胖这样的诠释信息能力,董宇辉的表达能力—— 都属于创意技能,这种技能,随着阅历渐深,年岁渐长,反而更容易打磨出时间的光华。
同样的,社牛不一定能实现有效沟通,能胜任领导和引导的工作,而这些恰恰是“社交智慧技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至于“手艺”——因为手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最珍贵的礼物,人工智能在模仿手部的精细动作上至今没取得太多进展——你说,著名化妆师毛戈平那双手,什么人工智能能取代?所以,这也是保值能力很高的技能。
简单点就是三种能力:一个是审美力、一个是创造力、另外一个是同理心。
愿我们都能从中有启发,不以自己的想法限制孩子未来的发展。
第十个“抬杠”的故事。
北京协和医院的陈罡医生讲过一个小事儿。协和医院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在把听诊器放到病人胸口之前,要把听诊器的前端用手焐热,再放上去。为什么?为了不让病人觉得突然被冰了一下,不舒服。
但有一次,有位年轻医生就跟导师抬杠,说夏天听诊器又不冰,为啥还要拿手焐一下呢?老师说,拿手焐一下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不让病人难受,还在于让病人看到大夫的这个动作,知道大夫非常关心他的感受。
我听到这个故事,心里一声感叹:我自己看过那么多次医生,确实不记得有没有医生曾经拿手焐过听诊器,但是我清晰地记得有很多次,冰凉的听诊器摁在我胸口上的感觉。从病人的角度来说,我们没法知道一个医生的医术是不是高明,但这个小动作,无疑是个信号。
这个故事带来的启发是:
听起来这可能是一个医风医德的故事,但我更关心的是,焐一下听诊器这个动作,对医生有什么好处?
听诊器是1816年发明的,那时候,它可是内科医生的神器。
你可能会想,20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医疗检查手段可丰富太多了,是不是现在的医生就没有那么依赖听诊器了?
这么想,可就把听诊器的作用想简单了。
你想,当一个病人通过听诊器,通过焐一下这个小动作,就能感知到大夫对自己的关心,能感知到这个大夫面对的不是一个病,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对大夫就有了一层信任。有了信任,病人就会更倾向于遵从医嘱,依从性就会好,那治疗的效果就会更好。医生就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想想现在的医院吧,遍布各种现代化的检查流水线,医生和病人之间会永远隔着各种机器和仪表。所以,当医生勤于用听诊器的时候,他就会经常来到病人身边,来到病床旁边。这个时候,小小的、看起来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听诊器,就成了医生和病人之间重要的接触媒介。
听诊器的本质是什么?它其实不只是一个诊疗手段,它更是一个触点。
我的启发在这里:
所有做成的事,都建立在良好的关系上。所有的良好关系都建立在人和人之间的信任上。而所有的信任都建立在真实的触点上。
[

所以,当你觉得手头上做的事没有突破口的时候;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事关系不和谐的时候不妨从关系的维度、信任的维度想想,有没有什么可以努力的空间?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到你的触点,找到你的“听诊器”。
有关系了,一切都没关系;没关系了,一切都有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