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师范毕业,踏上三尺讲台,至今已经十六年。
十六年来,我一直在一线担任数学教学工作,虽才疏学浅,一事无成,但对教育教学也有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应将学生引入“思”。
数学课不应上成“语文课”,不应总是追求形式的完美:创设情境、气氛活跃、环节齐全、行云流水……其实,那种表面、表层、表演的课堂,只是愚弄无知者,赢得门外汉喝彩的作秀罢了,与真正的数学教学相去甚远。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数学课堂上,只有启动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思维,才能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撬动学生思维,需要问题。学习总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好的问题往往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好的问题总是处于新旧知识的交集点、生长点,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奥苏贝尔说过,如果要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学生已经知道的是什么。因此,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我们可以说,新知识是我们学习的目的,旧知识则是我们学习的手段。从旧知识中获取新知识,就是有意义的学习。
依据学生的经验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促使学生更为积极地进行思考、探究,从而才能让学习真正地发生。因而,郑毓信教授也曾将善于提问列为数学教师应具备的三项基本功之一。
教师通过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通过反思性问题,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和自我批判能力。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在数学里,能力就是解决问题的才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挖掘隐藏于问题后面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思想方法,才能将数学课真正地“教懂、“教活”、“教深”。
可以说,问题应是数学课堂的核心,数学教学是师生围绕着数学问题展开的探索之旅。缺少了问题的数学课堂,是没有数学味儿的数学课。
二、数学是理性的艺术,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数学属于数理逻辑知识,重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在数学知识中,“数与代数”领域讲究算理,“图形与几何”领域讲究推理,可以说,数学是一门讲“理”的科学。
在数学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明“理”,我们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在数学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及时反思总结。通过反思,学生才会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会更好地理解、运用,实现有效建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提问,适时追问,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问题意识和理性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让学生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有什么用”,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批判性思维,从而培养其求真、求实、求简、求新的理性精神。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数学课堂应成为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渠道。
三、数学教学应放慢节奏,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通常包括复习、导入、授新、练习、总结这五个基本环节。如果一节课缺少了某个环节,往往被视为不“达标”的、不“优质”的,也是不成熟的表现。
为了避免遭人诟病,我们总是按部就班,而不顾学情,这就很容易陷入画地为牢,从而使课堂沦为表面化的走过场。陶行知曾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在教学中,唯有求真务实,以学定教,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指出,真正地学习是三位一体的对话过程,即与教材(知识)的对话,与他人(教师或同学)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课堂上,放慢教学节奏,给学生留下自我对话、自我反思、自我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促使学习真正地发生,新认知结构的形成。
建构主义者认为,所谓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暂时性达成的共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不同的人建构起的知识结构会截然不同,因此不要奢望我们循规蹈矩后学生会千篇一律。
众所周知,我们的一切教都是为了学生的学,都应以学习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随时掌控学情,利用并调控好各种生成性资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拘泥于教学预设,不拘囿于教学进度,敢于放手,敢于留白,给学生充足地自主建构的时间和空间。
如果说教育是慢的艺术,那么数学教学更是欲速则不达的,需要给学生留下思维觉醒的时间与生长的空间,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数学教学要关注教育层面,做到教书与育人并重。
新课改要求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可以说,只教书不育人,充其量是教书匠,既教书又育人,才称得上教育者。要跳出“学科”看教学,要从“学科人”走向“教育人”。
教书和育人,对教师来说,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只顾及一面,是不完整的。对一名教师而言,只管教书,只抓成绩,而目中无“人”,学科成绩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关系优先,亲其师才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维持学习动机的基本条件。
育人,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人格成长,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才能获得自尊自信,才会树立起责任心。
每个学生都有追求价值观和归属感的需求,作为教师,我们要区别对待孩子的不同心理需求,将其引导到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上,争取使其全面地发展。
以上是我十几年来,对数学教学的一些不太成熟的认识。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数学教师,要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对于数学教学的探索,对于教育真谛的寻求,我仍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永远行走在修行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