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君子以厚德载物;地势坤,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是清华大学的校训。
《无问西东》这部电影,带我们走进了水木清华,走进了西南联大那段光辉的岁月。
西南联大,是教育史上的奇迹。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却培养出了那样多杰出的人才。镜头拉回到北平的清华园,一位迷茫的学子,对于自己学文与学理,感到了困惑和纠结,在吴岭澜和梅贻琦校长的那段对话里,道破了人生的真谛:有的人看似忙碌,可是他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这种忙碌是不真实的。从心,才会有那份自信和笃定。
泰戈尔访华的时候,陪在泰戈尔身边的梁启超,徐志摩,林徽因等,这些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人物,他们脸上流露出来的那份笃定和自信,感染了吴岭澜,也感染了一代清华学子。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至今读起来还让人热血沸腾: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徐志摩的那首《再别康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位至情至性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已成为永恒的经典。每每读到他的诗,我总是在想:那个时代的诗人,是有着怎样的才华,才能倾倒后世。
林徽因,这个集才华、智慧、气质于一身的女子,是那个时代所有女性的公敌。但是林徽因本人,却是: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林先生写诗,考察古建筑,协助丈夫写建筑学的著作,设计国徽、纪念碑。她是我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即使在那样艰难的年代,依然成就卓著。
西南联大的条件,放在今天来说,真是苦极了。没有教室,没有宿舍,师生自己动手。遇到多雨的天气里,老师和学生只能在风吹雨打中坚持上课。时不时拉响的防空警报,让老师只能在防空洞中给学生授课。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在防空洞中专心致志地看书,防空洞塌陷,连人带书都埋进了土里,同事好不容易拉起了人,却丢了书。这是段轶事,也是中国读书人的风骨。
可是在影片中,那样艰苦的条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衣着整洁雅致,丝毫不见困顿生活带来的半点涟漪。女孩子穿着白色的旗袍,那摇曳的身姿的背后,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
后来有很多大学者在回忆起西南联大的那段岁月的时候,都提到了两个字:自由。那个时候,你想什么,做什么,学什么,说什么,没有人去干预,更没有人去阻止。学生的个性因此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是以有了西南联大辉煌的传奇。
我觉得,那个时代人才倍出,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文素养。从西南联大走出来的很多科学家,其文学功底都很深厚,或是家学渊源,或是书香氛围,或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其实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很多非常优秀的部分,它滋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六十年代的清华园,那个时候的中国一穷二白,很多学科都是零基础。可那一批大科学家,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从无到有,一点一点开始了中国的科学研究。那个时代,以陈朋为代表的青年学子们,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跟随前辈一起,参与并见证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今天的祖国,科研水平已经达到世界的一流,我们不该忘怀,第一代中国科学家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
影片中的最后一个情景,讲述的是一个清华毕业生在现实社会中的纠结,也是贯穿整个影片的核心线索。对人生的困惑,这是每一代青年都会有的。我们该怎样度过我们的一生,该怎样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或许有的人终其一生都不会考虑到这个问题,便觉得一生都庸庸碌碌,人生索然无味。
《无问西东》这部影片,讲述了关于人生,关于爱,关于奉献,关于真实,每一个话题拿出来都可以成为一个大课题。一部影片,四个故事,把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诠释得淋漓尽致。
如今的青年,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也处在一个更好的时代。但是沉重的生活压力和千篇一律的评价标准却让当今的青年有了更多的迷茫和焦虑,不妨沉下心来,多读读书,书会告诉你答案的。
而不管身处何种时代,牢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才不会让我们在时代的洪流中,迷失自己,忘了来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