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为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有却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如贫穷却乐于道,富有而喜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切削,再锉平,然后精雕细刻,进行磨光。’大概就是您说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賜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你能举一反三)告诉你过去的事情,就能推知未来的事。”
【个人体会】本章表现了修身的不同境界,进而指出人品行境界的提高是通过不断切磋和琢磨,一步步才得以实现的,最后,孔子夸奖子贡具备闻往知来的素养,可以和他一起讨论诗经了。从孔子与子贡的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大教育家,他给予子贡的回答,有肯定有提升,当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感悟时,便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气氛宽松、活跃、平等,体现了对学生的高度尊重。作为我们现代的教育者,更应该学习孔子这种高尚的品德,对学生耐心教导,不急不躁。
读此章,我不由得想到了“看书先洗手的拾荒老人韦思浩“的先进事迹,他能把自己每月五千多元的退休金拿出来全部用于资助山区贫困学生,而且还瞒着家人去拾荒,默默的做了二十多年的幕后好人,曾经多少次被人们误解,但是他依然无怨无悔地做着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老人生前签了遗体捐赠志愿表,身后愿意捐赠遗体和所有的可用器官。他的一生坚持阅读、求知若渴,竭尽所能、帮助他人,不但给予寒门学子以物质资助,而且还给他们介绍学习方法,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最大鼓励,这位老人是何等伟大无私!相形之下,我们是不是太渺小、太自我、太狭隘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