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在群里发了老师关于意识觉醒的诗,说读了热血沸腾。另外的小伙伴说读不下去。
她就这个进行探索:某老师的诗我从来没完整读完过,读不下去,有小伙伴却热血沸腾,这是怎么了?
我回:我也没读完。也许是阅读趣味,每个人阅读趣味不同?有偏感性偏理性?
那个热血沸腾的小伙伴分享她感受:我读的时候,觉得很充分的从各个层面阐述了觉知的意义,而觉知在自我成长过程中是灰常重要的,阐述很清楚细致。里面把人的有限性放到了意识的无限性里,这个观点灰常滴赞同,这个应该就是我觉得热血沸腾的原因。
看到她的解读后我又重读了一遍,还是没有触动感,感觉诗里面一些关于意识的描述,是在概念里绕,概念里他还分了好坏对错,而体验本身,是没有好坏对错的。虽然也明白他所指,但不能共振,没有触动。
而读另外人的书,如克里斯多福孟老师的,我就会强烈涌动,热泪,会在读的过程中,带来体验和共振。
那个读不下去的小伙伴表示是这种感觉。因为理性,觉得在绕概念。所以读不下去。
后来群里的声音就有几派:喜欢的,感动的,热血的,不知所云的,读不下去的。互相好奇,彼此照镜子,像稜镜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不同的样子或光线。而看到的都是自己滤镜滤过的,并不是原物本来的样子。
有的小伙伴还担心发表不同看法会被踢,冒着被踢风险勇敢表达,得到大家点赞,于她,也是一个新体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