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学生心弦 感动知音可贵
—— 解燕燕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有感
古人关于知音的典故颇多,《诗经》曰:“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的两情相悦; 唐诗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出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十里相送;更如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郑少谷与王子衡的“生死之交”,角哀与伯桃的“舍命之交”等。然而,比较起来,伯牙与子期的友谊更得“知音”之精髓。伯牙子期的相交系于一张古琴,可谓“自琴而始,破琴而终”。今天我们倾听了解燕燕老师的一课《伯牙绝弦》,更如一曲高山流水,萦绕每个听课老师的脑海。
在教学过程中,有两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 抓重点,品意境。
解老师在课堂中抓住文章的“文眼”,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而本课,其文眼即为“知音”。突破“知音”的关键句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老师对本文的文眼抓得准确,抓得到位。教学要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老师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整堂课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
二、巧拓展,练读写。
这节课的读写结合点切入点巧妙:为了让学生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时,解老师就对教材进行了读写拓展,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对“皎皎明月,清风徐徐,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皑皑白雪……”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有效地调动学生去练笔、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在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这正是解老师在《伯牙绝弦》一课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