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家族聚会中大家常常会选出一个倒霉蛋作为教育的对象,大家或是苦口婆心、或是略带讥讽、或是恨铁不成钢,言语就跟不要钱似的泼到他身上,以期对他身心能全面的净化。倒霉蛋唯唯诺诺、满口称是,大家同仇敌忾、其乐融融,于是宾主尽欢,完成了价值观的传递与升华,加强了家族的凝聚力,实现了聚会的目的,实在是有益身心的活动,当然——如果我不是这个倒霉蛋就更好了。
自从生了宝宝之后,我的重心不可避免的向家庭倾斜了。先是跟单位申请调到了一个清闲又边缘的部门,最近也推掉了一个到外地学习的机会。这些成了长辈眼中我懒惰、不上进的证明,于是,这次家族聚会的议题就是新时代女性如何兼顾事业和家庭。大家纷纷论证家庭不是事业成功的绊脚石,没有两者兼顾好,绝对是我对自己放松要求的缘故。
对家人的话我并不认同,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反驳。毕竟在传统观念中,我们更追求事业成功、社会奉献,寻求家庭幸福、个人快乐则被看做是不务正业、耽于享乐。所以,人家对你有期许,规劝你“上进”,怎么能是错呢?
直到我看到这本书《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切》,作者是安妮-玛丽.斯劳特,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首位女院长,2009年出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从事业上看,她不可谓是不成功了。可是,正在她事业蒸蒸日上,有望继续升任时,她却因办公地点离家太远,工作太忙,无法陪伴家人的缘由,选择辞职,重返校园,回归家庭。对于她这一选择,很多人表示扼腕、惊讶,觉得她自毁前程,对她的能力带了几分轻视。她对此做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写成了这本书,作为对当今职业女性重要的指导。
开篇她就提出一个颠覆的观点:我们想要“向前一步”,先要勇于“向后一步”。要敢于审视指导我们言行的传统观点、文化因素,当仔细梳理之后,我们会发现,之所以我们身心俱疲却又饱受争议,是因为我们被几条似是而非的观念捆绑了,即:
1.我们可以拥有一切,只要你全力以赴追求事业;
2.我们可以拥有一切,只要你嫁对了人;
3.我们可以拥有一切,只要你排序正确。
这些观念不能说不对,但我们忽略了一点,世上本没有包揽一切的真理,我们不可能掌控一切。
就算我们运气爆棚,拥有了上述的一切,生活仍然会有自己的步调。比如,我们会遇到老人生病、孩子考试、爱人出差等各种突发事件;职场当中对女性的升职、加薪、工作安排会有歧视;工作制度中有种种刻板要求,等等。
就算我们运气爆棚之后再次人品爆发,能够爱人体贴、家人支持、老板公正、工作弹性、孩子铜皮铁骨、没有任何突发事件,恭喜你,接下来你遇到了最大的敌人——你自己。生完孩子之后,你会发现,想照顾孩子,亲近家庭,源自你的本能。你每天上班前先要同本能大战三百回合,它才放你上班。作者本人就见到很多非常有事业心、进取心的女性,生完孩子之后难以忍受分离的痛苦。她举例,一位非常成功的职业女性,因工作需要不得不到国外出差,竟然难以抑制的在机场痛哭失声。
所以请善待身边认真勤奋的女性吧,不要把她们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她们为了和男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兼顾家庭和职场呢?
1、首先我们应该强大内心,明白事事完美是不可能的,再对自身的能力客观评价,遇到突发事件冷静、理性,及时寻求社会支援和情感支持,对挫折能自我修复;
2、呼吁职场、社会对女性的关注、支持;
3、寻求家人的理解,对家务学会放手。我们并不能确定自己做家务、带孩子的方式就是正确的,也没有人是一开始就熟悉这一切的,所以丈夫挺身而出的时候,我们不要去吹毛求疵,多鼓励多支持,家务本来就应该由所有家庭成员承担,而且这也是培养感情,争取换位思考的好机会;
4、改变我们的工作观念,多不意味着好,为了工作殚精竭虑、起早贪黑,比成功更早到来的可能是焦虑、亚健康,甚至过劳死;
5、转变内心,放弃成为孩子的宇宙中心。我们不光需要别人,被别人需要也是一种渴望,但为了孩子感情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放弃对孩子情感的“垄断”,让孩子的感情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6、拥抱男人的新形象。矛盾的是,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们在呼吁男性更多融于家庭、分担家务的同时,积极参与家庭事务的男性却被认为缺乏男子气概。如果我们自己都认同这种刻板印象,把自己固定在这种框架里,又怎么能希图他人的改变呢?我们提到给予者,就默认是物质给予,却忽视了,在物质并不匮乏的今天,情感的给予一样难能可贵。
拥有一切固然美好,但每天只睡4小时,起床就生龙活虎,工作、家庭、交友、学习、美容健身样样兼顾,三头六臂,那是哪吒。作为普通人,拥有一切本来就是一种奢望,可是过去我们常常苛求自己,认为没有做到完美是因为还不够努力。我们为缺憾而自卑,为他人的指手画脚而羞愧,我们不断的逼自己负重、加压,却忘了,生活是自己的,工作是自己的,身体更是自己的。学会放松,学会思考,学会“偷懒”,换一种角度看,可能你已经拥有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