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上是做油纸伞的家庭作坊,顾有几个工人,因家里还有30亩地,所以定的成分是手工业兼地主。祖父母育有六个儿女,父亲排行老二,上面有个姐,底下两个弟两个妹。
老家在湘江边的一个小镇,依山傍水,一条窄的石板街名叫港街,岸边是木制的吊脚楼,有三层,一层的立面可以卸下门板,堂屋里有灶台和八仙桌,还有娭毑的竹躺椅。大大的灶台角上有利用余温的瓦罐,里面可以有热水用。木板的缝隙可以清晰的看到隔壁,被经年累月的烟熏火燎着。往里走是睡觉的地方,有帷帐的床常年挂着蚊帐,再往里就是悬空的屋子了,湍急的河水就在脚下。几乎每年夏天都要闹水灾,河水漫上来时,要么上二楼,要么划上小船临时避难去,人们都习以为常。
这里的冬天比较难熬,家里走风漏气的,只有一盆炭火取暖。人们取水、洗衣都来自几步之遥的湘江。码头是这里最热闹的地方,过江的船上肩挑背负的人和货物拥挤在一起,河对岸有二姑家。
抬头就是树木茂盛的山,京广铁路顺着山脚绕城而过,特快列车竟然在这里经停。小镇的酱油很好吃,浓稠香醇,还有春天的青团,独特的风味至今仍未忘,这是留在唇齿间的故乡。
因为刚才看了一个制作油纸伞的视频,一下勾起了我的思绪,我小时候回去那次,家里还在制作油纸伞,就是毛主席去安源那幅画作的那种伞,可惜我没有一把留做纪念,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