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狼图腾》的影视与文学作品

哈喽,大家好,欢迎来到随意阅读!

电影《狼图腾》跟小说比起来,是有些差距的,最大的差距就在于爱情线的安排。

在小说里巴图没有死,嘎斯迈也没有跟陈阵发生任何感情,陈阵是把嘎斯迈当做亲人看待的,两人从来都没有逾越过界限。

电影里的爱情线是我最想吐槽的地方,好好的一部人与狼的悲壮史诗,结果来了个谈情说爱,这也让我想起了国创电影《攀登者》,那么好的题材,那么强大的演员阵容,结果被李仁港拍成了个珠峰绝恋,这也难怪让观众疯狂吐槽。


不过话又说回来,电影《狼图腾》的导演是让·雅克·阿诺,是个法国人,也许是法国人的天性浪漫使然吧。

我们再谈一谈小说吧,《狼图腾》恐怕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里面对于原始的蒙古草原的景色描写得十分生动具体,阅读此书你会彻底沉醉在作者笔下的草原美景,当然那些美景现在恐怕是没有了,就算是有,也难复当年的盛景。

草原美景并不仅仅是最震撼的,最关键在于狼,读这本书,会推翻你以前对狼的刻板印象,你会发现狼也具有很多美好的品质,值得大家学习,比如其狩猎猎物的耐性,不打无准备之仗还有团队合作精神包括里面的一些对于环境保护的一些看法,放在今天也是不过时的。

讲完优点,我们来说说这本书存在的一些缺点,其中我认为最错误的观点是作者过分地赞扬游牧文明,贬低农耕文明。作者在书中甚至明确表示过,中国的农耕文明之所以能存在几千年之久,是因为游牧文明一次又一次的南下侵略所致,并把这一侵略过程称作“为中国农耕文明输血”。

那么笔者就得吐槽一下了,中国古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五胡乱华时期,汉族人口由2000万降至400万,从遥远的北方而来的胡人将南方汉人戏作"两脚羊",将他们被当作随军粮食,饿之即杀,可谓残忍,这难道是在延续农耕文明吗?还有靖康之耻,多少百姓遭殃,连皇帝都被俘虏了,至于其他的一些,在此不一一细说。

中国农耕文明存在了几千年,难道就是靠游牧文明的侵略延续下来了吗?作者说汉人毫无血性,把蒙古比作狼,把汉人比作羊,可大秦王朝时期,秦人将匈奴打得不敢南下牧羊,大汉把匈奴打得分崩离析,把他们赶出了西汉边境数千里外,大唐逼得突厥俯首称臣,还有崖山海战战败后,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难道这样汉人没血性吗?

还有一点就是作者忽略史实,极力抬高狼的地位,将狼看作所有蒙古人的精神图腾,但据了解,这似乎是没有的,蒙古人民恨狼恨得可一点不比汉人少。曾有记载古蒙古人确实有一段时间崇拜狼,但随着宗教的传入和发展,这种情况早已消失殆尽,草原牧民与狼不共戴天,视狼如敌。

一个民族的谚语最能反映这个民族崇拜什么,在网上搜一搜蒙古谚语,就能找到这些如:"狼趁雨天出动,贼趁天黑下手"、"吃羊的狼发胖,受贿的官发财"、"听见狗咬拿起鞭,听见狼咬拿起枪"……通过谚语我们可以发现狼总是和"贼""贪官""狗"这些反面形象结合在一起,由此可见草原牧民对狼的厌恶,现实是不可能出现像书中那样将狼当作精神图腾的蒙古人,这可能是作者本人的意淫,也可以说是作者为了艺术效果而选择忽略部分史实。

在书中,作者提到蒙古人是跟狼学,汉人是跟蒙古人学的,狼是农耕和游牧两大文明的老师,甚至还有几次影响到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其实写到这,笔者也感觉自己的语言可能有些偏激,但笔者想说得是,无论是农耕文明还是游牧文明,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不能说一方都是好的,而另一方都是坏的。我们抛开民族大义,部分史实等等这些来读这本书,还是能有不少好的感悟,大不了咱就只在书中欣赏原始草原的盛景,岂不美哉?

(全文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