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从容优雅做好班主任》day1

翻开李迪老师《从容优雅做好班主任》,“抱持性环境” 一词,如一束光,穿透教育日常的琐碎,照见班主任工作更深层的意义。

“抱持性环境”,本质是一种充满接纳、理解与支持的空间。于教育而言,它是班主任为学生打造的心灵避风港 —— 允许学生脆弱,包容他们试错,陪伴其在成长波折中寻得方向。

这让我意识到,班主任的 “优雅”,不止于管理的从容,更在于营造滋养灵魂的教育生态。

当学生因成绩挫败落泪,“抱持性环境” 是班主任轻声说 “失败是成长的拼图,我们一起找缺失的碎片”,而非急着说教;当学生因人际矛盾暴躁,它是耐心倾听后,引导 “换个视角看冲突,或许藏着理解的契机”,而非简单评判对错。这种环境里,学生感受到的是 “无论怎样,我被接纳”,安全感催生出探索自我、拥抱世界的勇气。

于班主任管理,“抱持性环境” 更是破局密钥。班级是多元个体的集合,有人开朗如阳,有人内向似星。营造抱持氛围,需尊重差异 —— 为活跃者搭建展示舞台,也给内向者独处角落;处理违纪,不是 “贴标签” 式批评,而是探寻行为背后的情绪密码,用理解替代斥责,用引导置换压制。

书中案例里,李迪老师面对学生问题,总能先 “接住” 情绪,再理性解决。这让我明白,抱持性环境的营造,始于共情。班主任若能成为学生情绪的 “容器”,班级便会生长出信任与凝聚力,管理也从 “被动管控” 转向 “主动共建”。

教育是慢的艺术,“抱持性环境” 是滋养幼苗的沃土。它让班主任跳出 “权威者” 角色,成为学生心灵的同行者。当我们以接纳之姿、理解之眼、支持之手,构建起这样的班级生态,优雅便自然生长 —— 不是刻意维持的姿态,而是滋养生命后的从容回响。

读至此处,愈发坚信:班主任的优雅,藏在为学生打造 “抱持性环境” 的细节里。这不仅是教育方法,更是育人哲学 —— 让每个灵魂在被接纳、被理解中,舒展成长,而我们,也在守护这份柔软与韧性中,遇见教育最本真的美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