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可以通过对待孩子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同理心,也可以让孩子生活在严厉的惩罚环境中毁掉他们的同理心。
场景 1 :妈妈在拖地打扫卫生,孩子自己在看电视,即使打扫到他的脚边,还要妈妈请他把脚抬起来;孩子根本不关心妈妈做家务,只顾自己看电视。
场景 2 :放学回到家门,“开门!”进门后,鞋一脱,书包一丢,既没有礼貌的叫门,也不和爸爸妈妈打招呼,忙着找东西吃或开始玩IPAD、看电视。
场景 3 :不顾爸爸/妈妈在打电话,想要什么就直接喊着“要这个,要那个!”,不会使用敬语,也不会看看时机是否合适。
……
类似的情景在孩子身上不停地上演,父母也说,希望孩子有爱心、善良、体贴,有同理心,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孩子极少能够体贴别人的心意,不会了解别人想什么,只是想着自己,顾着自己。
相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总处于家庭的核心,处处为我独尊,自然无法养成同理的情感;如果总被家长的负面批评包围,也难以培养同理的情感。
心智不成熟,自然只会想着自己,就像婴幼儿时期,饿了要吃,不高兴了要哭,累了要睡,他们的心智无法顾及爸爸妈妈是忙于其他事情,还是处于工作状态。
孩子成长中情感培养,孕育同理心与父母的教养有很大关系,而且终究由父母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这种有深度的情感态度。
同理心的培养
同理心,共享情感的一种能力,本身就是我们内在的情感,因此,亲子间情感融洽与紧密程度是建立同理心的基础。
在此讨论亲子关系良好的基础上,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情感演练来造就同理的情感
情感演练听起来是一个专业的词语,其实就是孩子们经常玩的“过家家”。“过家家”是孩子模仿成年人的一种游戏,一个人或几个人都可进行。这个游戏可以模拟很多场景,例如,做饭、穿衣、洗澡、游戏、打针吃药、照顾病人,扮演厨师与客人、医生与病人、售货员与顾客、学生与老师……
游戏由孩子代入不同的场景,想象自己的角色要做什么,如何与其他人扮演的角色进行交流和沟通。想象与自由发挥,常常成为孩童间欢呼雀跃的兴奋点。
过家家游戏中,每个人都要根据不同的故事主题和场景,扮演不同的角色,说合适的话,做出符合人物特征的行为……而要进行这样的活动,必须站到他人的角度去看待事情,体会他人的感受。
情景游戏要顺利进行下去,必然要用合作的方式,不仅要求孩子有言语沟通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要具备社交技巧,还要理解他人需求和理解游戏规则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在游戏场景中养育孩子对待他人的心智,建立同理的情感。
爱心提示
同理心是一个人情感感知力、社会情感洞察力,于人际交往中不温不火,待人处事让人轻松和舒适,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其结果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
他们善于倾听,在聆听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对方,感受对方的喜怒哀愁,藉于感知和感受,让他们不会随意论断和批评别人,尊重他人是他们处事的核心。
同理心是一种内心稳定的情感,需要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演练和培养,也是慢慢积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