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的故事【158】 三角地小酒馆
海淀老头儿第270篇
提起“三角地小酒馆”,大家会不约而同的说出,“鸡鸭佟宅园”门前马路对面的“三角地酒馆”。其实在“鸡鸭佟宅园”时期,“三角地酒馆”这个地方还是一个三角形状的大水坑,里面积满了雨水和泉水,故称“三角地”。我家就在三角地北岸的一座四合院儿,我小的时候三角地这个大坑已经填平,开办了一个托运站,大门朝东。主要运输工具是三轮车,我见的最多的是三轮车拉蓝色的氧气瓶、和一些其他颜色的气瓶子。三轮车甭说了,大家都见过的,平板三轮的后面立起一条长木方,木方上等距离挖出四个半圆的凹槽,嘿,四个氧气瓶并排躺在上面,卡的很稳当谁也不挨谁,瓶子多的时候,一层一层的在平板三轮上码成一个三角形。这个运输公司当时最好的运输工具是“东风三蹦子”这是继上海581国产汽车之后的小型三轮汽车【如图,581汽车】,而且是北京产的,一般都是天蓝色的【如图,东风三轮汽车】,走起来蹦、蹦、蹦的跑远了,人们也叫它“小嘣嘣”,现如今人们叫的“三蹦子”多指的是现在农用单缸柴油机做动力的机动三轮车。
后来三角地这个单位买卖做大了,引进了“130汽车”【如图】。那个时候还没有汽车修理厂,一般都是老司机带着伙计自己修车,他们常常把“130汽车”支在三角地东岸的空地上就开修,虽然我很小但是特喜欢看,常常站在边上围观,一站就是好久。
有一次我看到他们又把一辆130汽车右前轮支了起来,卸轮胎,拆刹车鼓,然后砸铆钉、告刹车片,我一看这是要换刹车片的节奏啊,其实当时我不知道那些零件叫什么,但能看懂他们在干什么。总之那师徒俩鼓捣了好长时间,才开始往回装零件,一样、一样往回装,等他们安装好刹车蹄片,两个人抬起车轱辘,骨碌、骨碌就要往车上装。
我一下子看出问题来了,抬着小手指着远处他们曾当板凳用的刹车鼓,说:“那个大锅还没安呢?”。正推着轱辘的师徒俩一起回头喵了我一眼,不屑的哼了哼,意思是“你个小屁孩懂什么啊?瞎指什么呀?”两个人继续吭哧、吭哧,嘎吱、嘎吱,又是撬棍、又是踩的还上了加力棒儿,好不容易把大轮胎给安上了。
我又好心的指着他们安装好的轮胎说,你们忘了装那个“大锅”了。当时只是看着像个大铁锅【如图】。这回师徒俩才正儿八经的看了看我,又看了看已经安装好的汽车轱辘,也似乎觉得哪里不对头?又转头看我指的方向,其中那位老师傅,突然一仰脑袋,用手啪、啪的拍着后脑勺,嘴里还嘟囔着,TMD还真忘了装刹车鼓了。
到了八十年代初,这个三角地运输公司在院子的东南角开辟了几间蓝色的木板房,房顶铺的是油毡。得,新的“三角地小酒馆”诞生了。我老爸可高兴了,可有地方喝酒、聊天了,就在这个小酒馆里“海淀文化馆”曾录制了老爸唱的许多北京小调,时常在海淀镇的大喇叭里播放,那时的海淀镇如同农村广播站一样,每天定期播放歌曲、曲艺和广告什么的,最让我感到稀奇的是播报“挂炉烤鸭”的时候,后面总跟着“乌鱼蛋汤”,我一直也没弄明白这“乌鱼蛋”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我们还是说说“三角地小酒馆”吧!那么三角地以前有小酒馆吗?有的,茶馆、酒馆都有的,民国时期在三角地西北角上就有一个小酒馆。好喝酒的老人们都称呼这个小酒馆,叫“小蛋儿”。到我小时候这个小酒馆早已公私合营了,更名为“更生饭馆”。我穿新裤子上学那天,走到南大街那个岔路口,遇到吃油饼的同学“老田”就是从这个“更生饭馆”里买的油饼。这“更生饭馆”说是饭馆也还是卖酒的,我大爷可喜欢这儿了。
再后来啊,这个更生饭馆不知何故改行了,也许是觉得填饱肚子不如漂亮的脸蛋儿来的光鲜,干脆改行干上照相馆了,取名“红艺照相馆”【如图】
2020年1月6日星期一 小留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