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思考过一次生存环境,文章叫重构自己的生存环境,就是希望通过思考改变自己的生存圈子,主动连接,去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
今天继续思考下“生存环境”,为啥要继续思考呢,源于最近越思考,越发感觉生存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巨大,对其理解越来越深刻起来。
什么是生存环境,其实就是构成我们成长的时间使用方法总和。
这里的使用方法有人文因素,那么就是知识结构,有地理因素,那么就是物理环境。
但其实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还是人文因素,因为人文环境的影响会对我们成长的个体产生知识结构的变化,而知识结构的变化,就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
你怎么使用时间,你跟谁一起来使用时间,你在什么岗位使用时间,你在用时间解决什么问题,学习什么知识,成长什么能力,这都构成了你的知识结构,进而形成了你的思维模式。
更有意思的是,思维模式会跟生存环境产生闭环,生存环境影响思维方式的形成,而思维方式又会决策接下来的生存环境选择。就在这样的闭环中,迭代自己的知识结构,强化自己的生存环境和思维模式。
--》生存环境-》知识结构-》思维模式-》--
那么,问题就来了,生存环境如何选择呢,或者说如何正确的使用自己的时间呢?
其实这不难,有很多正确的使用时间方式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养成持续运动的习惯,养成主动积极的工作习惯,养成对主动连接见识的习惯,养成系统学习认知的习惯,养成不急不躁的处事情绪。。。。
列出来有很多,试想如果自己做到了,自然这些时间就在用相对正确的使用了,同时也会形成这些习惯养成的思维方式,然后一碰到时间,自己的思维逻辑又回重新分配时间给这些习惯,形成了新闭环。
习惯(生存方式)-》思维方式-》生存环境
这其中最难的还是对使用时间方式的正确定义和持续说服,能够把不好的使用时间习惯剔除,把好的习惯持续。
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就要从好的生活习惯开始。这样自己的生存方式,环境就会产生成长进化。
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那么容易,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惯性生活了,我个人在运动和思考方面自认为坚持的不错,这两样已经成为了我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生存环境已经变化,我现在已经养成了有时间就运动,就写作思考的习惯。
追问能够做到的原因:
想办法告诉自己,这是自己要的能力。
刚开始一定不容易,因为凡是成为习惯的生活方式,只有成为习惯后才能感受到高价值收益,一两次是无法获得超越投入的收益的,例如跑步,刚开始一跑就大汗淋漓,累的不行,思考写作,刚开始一写只能写两三百字,就写不下去了。
这个时候,就要告诉自己,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练习少了,一跑就大汗淋漓,说明你平时运动太少,需要持续练习,才会让自己好起来,你写不出来,这说明你的思维方式还没有改变,更需要练习,才能让自己逻辑清晰,写出更多深入思考的认知理解。
同样是不舒服,如果你稍微动脑子,就会出现:
不舒服的本质=缺乏练习的原因。
然而,大量的习惯却被感性的本能直觉给淘汰掉了:
不舒服=对我来说太难了,这不适合我
一念之差,一个是更要持续练习,一个是感觉不适合停止练习。于是那个感性的又回到自己舒适的生存环境中,那个持续的则开始走出舒适区,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进而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
这个世界好的东西,一定不是马上投入就可以反馈出来的,小火炖靓汤,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呢,更何况个人成长好的习惯形成了。
自己应该主动思考,自己有哪些好的使用时间方式,应该具备哪些,这将是自己未来的成长动力。
之前思考的重构生存环境,更多的是去主动寻找自己成长需要的环境去连接,去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影响自己的思维模式。
今天思考的是如何通过内在,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毕竟每个人有大量独处的时间,有大量跟家人一起的时间,这些时间,完全是需要通过内在寻找并养成一些新的使用时间方式,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可以一起成长,即便是你做给他们看,这不也就就成为了他们生存环境一部分了吗,你在做,孩子在看,家人在看,朋友在看 。还记得,有一种说服,叫我做给你看吗。
改变生存环境,从自己的使用时间方式开始。
每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