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论这部著作之前,我首先来谈论一下我看这本书的初衷,首先,我是一个比较喜欢看电影的人,看的电影也不在少数,所以当我在茫茫书海中看到这本书时 ,我的感受就是四个字,一眼万年。作为一个广电人,我身边的大部分同学,都有一个编导梦,当然除了我。我觉得当导演,做编导对于我来说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所以我退而求其次,我只想做一个小小的自媒体原创作者。如今自媒体居高临下,一统全局的状态下,众多眼花缭乱的模板和众多千篇一律的镜头,原创显得弥足珍贵。当然,好的原创,当然要有好的构图,好的运镜,以及好的场面调度等等。所以,《认识电影》这本书,可以让我从最简单的学起,也能让我从最基础的了解起,如果创作出一部好电影,当然,基于这些目的,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电影,了解电影。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吧。是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和影评人路易斯·贾内梯,代表作有《美国电影大师》《闪回:电影简史》《戈达尔及其他:电影形式论文集》等。
然后,我们回归正题,谈谈《认识电影》这本书吧。这本书很厚,我没有看完,但是我浅浅观看了一下我感兴趣的部分。先来说一下这本书的大概吧。这本书从电影理论的典型视角出发,简明扼要地评论了电影艺术的方方面面。书中提及的影片包罗万象,组成了一道全球电影人的经验光谱,其中有我们熟悉的面孔如美国的斯蒂芬·斯皮尔伯格、英国的麦克·李、伊朗的阿巴斯以及中国的李安等。路易斯对欧美影片和导演了如指掌,尤其对美国影片和美国导演做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同时,路易斯也很关注第三世界国家电影,书中广泛涉及了伊斯兰电影、新亚洲电影以及非洲电影。路易斯以鞭辟入里的分析,新颖独到的见解和纷繁多样的视觉冲击,呈现给读者一个全新的电影世界。全书围绕电影制作的核心要素组织架构,其中穿插以数百幅精美图片和精辟的说明,再加上缀于各章后的延伸阅读和书末的重要词汇表,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吸收到最专业的电影知识,从而真正地“认识”电影。
因为我只是部分阅读,所以我挑选出几句我有着自己理解和印象深刻的语句。
“镜框内的空间是表达的一个重点。在生活中,其实与艺术一样,我们都是在固定空间中。对某些事物做反应。当空间的传统被破坏时,我们本能会提高警觉。这种空间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亦常见:比如我们走进电影院,总会选择与别的观众有”适当距离“的座位,但是,在空荡荡的电影院中,有人特意选了跟你邻近的座位时,你是不是会感觉受到威胁?这种没来由的焦虑是否出自本能?”这是来自章节区域空间中的一段话。起初,我看到镜框内的空间是表达的一个重点时,我不太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是当我看到后面的例子时,我大体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再举一个例子来说,一些穿越剧中,表达的都是主人公所经历的事情,而主人公所经历的事情,就是这个空间的重点。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方法演技派的重点是:“表演时必须时刻活在角色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拒绝外塑的表演传统,认为表演真谛惟有探索角色内在的精神,加上演员混合自己的情感。”这是来自章节表演风格中的一句话。我对表演必须时刻活在角色里这句话有着这样一个理解,高中时我是学校话剧社的一员,当时演的一个角色的人物设定是失去双亲的孩子要面临着失去父母和考大学的双重压力,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只有自己去经历这件事,才能体会这个感受,当时指导老师对我说的是,不要去塑造主人公的痛苦,而要经历主人公的痛苦,才能演活主人公。这就是我对表演必须时刻活在角色里的理解。
而在这本书的回顾思考与延伸阅读中,有这么几个问题,看电影时,我们应自问下列问题:导演为何在一场戏中移动或不移动镜头?导演让镜头靠近或强调某些动作,还是他运用长镜头、高角度或慢节奏来降低动作的重要性?那些动作是自然主义的,还是风格化的?写实或象征?镜头移动是平顺或多变的?诗意或混乱的?其中入驻快动作、慢动作、定格动画等技术运用中,是否暗示什么意义?或许当我把这些问题都想明白,我才能真正看懂一部电影,我才能明白这部电影真正想说什么。很多时候,在我看完一部电影之后,我总能刷到一些对电影复盘的视频,里面说了很多电影细节,我都没观察到,也没发现他想隐喻的是什么,或许只有当我对上述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才能看懂每一部电影导演的良苦用心,在以后我自己的创作中,我才能真正拍出一些好的有细节的好片子。那我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完全想清楚以上的问题呢?或许我要看更多的电影?或许我要创作更多的风格的视频?我也不得而知,就让我慢慢摸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