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小角色,越是爱谈论大人物的花边新闻,谈起来津津有味,就像自己和嘴里的大人物很熟一样,充其量也就是快乐快乐嘴,打发打发时间罢了。
你还别说,那些年在部队,还真就是时间多,多到都不知道干什么。今天我写的这位绝对是个大人物,是原驻汕海军的大哥。我们就管他叫赵大哥吧。
赵大哥是一员虎将,因为他真个生得头圆腮阔、膀大腰圆,确实像老虎。不过,他治下的兄弟们却不这么认为,大家都管他叫“赵班长”。刚开始听到这个叫法,我也没有觉得有啥不妥,因为在党报的版面上,我也经常有看到新闻稿件里有党委书记接受采访时表示“要当好党委一班人的班长”。我当时心里还挺纳闷,按理说,军事主官虽说是正职,但是在党的职务上却是副职,也就是说在党委班子里任副书记,要是按照这么论,叫赵大哥“班长”,有点越俎代庖的感觉。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说赵大哥这个“一把手”在党委班子里比较强势,啥事自己说了算,是名副其实的“班长”。不过反过来一想,只是一个戏称,又何必当真,“赵班长”也不错,挺亲切,况且班长也是兵头将尾,是兵里最大的官了。
后来,关于“赵班长”的传说越来越玄乎。有的版本说,这个单位的军人纪律差,小街上经常有不假外出而且着装不整的零散军人活动,军务科的纠察队经常出动,却也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新官上任的赵大哥了解情况后,第一把火就烧在了整顿全区兄弟的作风纪律上。为了大力营造大抓军容风纪的风气氛围,赵大哥头顶钢盔,腰扎武装带,亲自带着纠察队在小街抓人。“赵班长”由此得名。
有的版本说,单位纠察队经常被打,赵大哥得知情况后震怒了,为了长纠察队的威风,赵大哥亲自带着纠察队抓违反条令条例的军人。那时候上级要求本人、命令和位置相符,我到舰上担任电工兵。一次请假外出,走到了码头门岗,同行的一位班长指着门口的一棵榕树告诉我,“看到了没,当年赵大哥就是在躲在这棵树上,见到舰上有人偷跑出来他从树上跳下来抓人的”。
我顺着那人手指的地方一看,树梢上刚好有碗口粗细的一个Y字型分叉,刚好能藏下一个人,我禁不住给赵大哥点了一个大大的赞。我心说,还得是赵大哥,得亏他身手好,要是换做我,这一人多高的树枝子我根本爬不上去。转念一想,赵大哥还好是蹲在码头门岗的树上,这里是著名的4A级景区,又是青年男女谈恋爱、搞对象的常来之地,要是往两边再走一走,指不定抓住啥。同行的人补充说,“那次赵大哥碰巧抓到一位班长,故此得名‘赵班长’”。
“赵班长”的传说有鼻子有眼,反正大家背地里都这么叫他。时隔多年之后的前不久,偶然的一次机会见到了赵大哥。我们一起聊起“赵班长”的由来,有人讲了上述3个故事。
赵大哥听后呵呵一笑,说:“咱可不干那事!”接着,他解密了事情的原委。当年,他去小街上的招待所接待上级检查的工作组后换上了便装,想着放松一下,就和一个随从的参谋走路回办公楼。谁承想,他们俩刚刚走出招待所的大门,就迎面碰上了5个着军装不带帽子、未系扣子的兄弟。赵大哥看着他们邋邋遢遢的样子非常生气,大声喝道:“站住,你们认识我吗?”那几个兄弟被虎啸一样的声音镇住了,不敢挪动半步,小声回答说:“不认识。”“我是赵大哥,你们是那个单位的?”“军需科的”“油运科的”……“你们站在这里不要动,直到你们科长来领人!”赵大哥对身边的参谋说:“要军务通知这几个机关科室的科长来领人,同时要他们陪着这些违反条令条例的军人一起学条令、练队列。”
这才是真正的答案。听完之后我咂摸咂摸嘴,回味一番也笑了。也许是那几个被罚的科长给赵大哥编排故事呢,究竟谁是第一个讲这个故事的人已经无法考证,但是“赵班长”的名号叫响了。
赵大哥给大家面前的茶盏里倒满了淡黄色的茶水,亲切地地说:“这是汕头的单丛,大家都尝尝。当年我刚到单位任职,人生地不熟,党委班子里的常委比我年龄大、资历老、经验足,我能怎么办?要想打开工作局面就只能以德服人。”看着打开话匣子的赵大哥,我认真的听他讲起了当年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透过故事,我仿佛再一次回到了跟着他随舰出海征战沙场的峥嵘岁月,也更加认识到赵大哥使命如磐、格局新美、骁勇善战的人品官德,他身上折射出的勇于担当的精神是军人血性最生动的诠释。(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