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论语》81———周急不继富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子华出使齐国,冉有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小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有却给了她八百斗。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骑肥马,穿着又轻又暖和的皮袍。我听人说:君子应该救济有紧急需要的穷人,而不应该给富人添富。”原思做了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报酬小米九百斗,他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这样推辞!多余的就给你的邻里乡亲吧!”
这则《论语》的核心是“周急不继富”。
孔子向来以“仁爱”之心为做人做事的出发点,不趋炎附势、不嫌贫爱富,一贯坚持“周急不继富”的观点。在他看来,最急需帮助的是穷人,而不是富有的人。
按照社会常理,贫穷的人,是最急需接济的人,就好比“雪中送炭”,不但能起到助人的作用,更能让穷人永记心间。富人还用帮吗?去,也是“锦上添花”,说白了也就是“巴结”,一点用没有,还有可能让人讨嫌。“雪中送炭”总比“锦上添花”好,孔子认为“雪中送炭”还是君子应当具备的美德,更是社会应该大力提倡的。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有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意思就是,天道,是“雪中送炭”;而人道,是“锦上添花”。孔子的观点是符合老子的天道观的,就是去帮助最该帮助的人。少给公西华的粟,而多给原思,就是最鲜明的例子。
富有的人,你给的再多,人家不一定看到眼里,还许让人家心里产生鄙薄;穷人你帮再少,关键之举也不嫌少,还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庄子曾经讲过一个“涸辙之鲋”的寓言,他说自己曾经遇到一条东海来的小鱼,独自躺在干涸的车辙之中。他出于好奇地问道:“小鱼,你想干什么啊?”小鱼说:“你能给我点水,让我活下去吗?”庄子回道:“可以,不过你得我等先去劝说吴、越两国的国君,让他们引西江水来救你,你看行吗?”小鱼十分气愤地道:“我现在只需一点水便可活下去,若是照你说的那样,我早就变成鱼干了,还等你来接济吗?”这则寓言就是在告诉我们,若是你想帮助别人的话,不在于你帮多少,而在于你做出行动。
孰能有余而补天下,唯有道者。真正能做到”周急不继富”的,唯有老子、孔子、毛泽东之圣人吧!
兖州,陈涛,2019.11.5.11:00
附:
【注释】古代以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邻里乡党,泛指乡亲父老。
①子华:孔子的学生,姓公西,名赤,字子华,鲁国人。
②冉子:姓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粟.小米。
③釜:古代量器,六斗四升为一釜。
④庾(yǔ):古代量器,二斗四升为一庾。
⑤秉(bǐng):古代量器,十六斛为一秉。一斛为十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