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曦
最近花了很长时间读美国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所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其中有一半时间都在做笔记。一直坚持每天阅读2小时,看完这本书才发现原来自己也属于“低质量的阅读者”,就像作者提到的“书呆子”般走了很多阅读误区。
关于如何阅读,书中简明扼要地从阅读的层次、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和阅读的终极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今天不讨论如何阅读一本书,想就书中提到的阅读误区进行探讨,看看你是不是也如我般无意识地成为“低质量的阅读者”?
误区一:阅读量大=博览群书?
很多人都很喜欢标榜自己一个月内读了多少本书,或者一年内读了多少本书,仿佛通过量化的阅读可以塑造出自己饱读诗书的文人形象。但阅读量大真的代表你融会贯通了吗?写文章咬文嚼字或者狂掉书袋却不知所云真的就是信手拈来了吗?
显然未必,在艾德勒看来,这种读得太广,却没有读通透的阅读者(包括我在内)属于“无知的阅读者”、“书呆子”。因为书读得多并不等于读得好,而读书多也并不一定可以提高我们的思考力和理解力水平。
艾德勒认为:“阅读的艺术,就是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人和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
由此看来,决定我们是否有效阅读的,做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关键并不在于量化的阅读数,而是取决于我们是否通过技巧性阅读促进我们头脑的有效运作,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总得来说,阅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
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停留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阅读上,即使经过有效的阅读指导,我们的阅读水平也没有很明显的变化。在我们的阅读层次没有提高的情况下,读再多的书对我们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高都没有太大的助益。比如说,当我们在看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时,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在被动地跟着故事的情节发展推进,很少会进行发散思维,去思考和观察作者在细节处的暗示。这样的话,我们仅做到了像看热闹一般看完整个故事,却没学会作者缜密的思考逻辑和发散思维。
而阻碍我们阅读水平提高的因素,一是与我们的阅读方式有关,一是我们选择的书籍好坏有关。
误区二:速读=精读?
随着生活节奏越变越快,我们被各种快速而便捷的生活模式而包围,于是快速阅读成为人们争相追捧的读书法,思维导图成了大神传授的成功秘籍。然而,在艾德勒看来:“超快的速度法是引人怀疑的一种成就,那只是表现你在阅读一种根本不值得读的读物。”
很多人都没真正了解速读的含义。速读,也就是艾德勒所说的第二层次的阅读:检视阅读,强调在一定的时间内抓住一本书的重点并快速消化。
大部分人仅强调阅读要快,却没有努力使用阅读技巧,只接收到书的表象提供的信息,从而忘记了在阅读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消化。所以大部分快速阅读之后,我们的状态是这样的:读完书第一天有点印象,第二天仅剩模糊印象,到了第三天就忘记得一干二净。
法国学者巴斯卡曾说:“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就快速阅读而言,在信息爆炸的当前,各类型的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新媒体特有的快消性和便捷性都在很大程度上缩减了我们深度思考的空间。快速阅读让我们更被动地关注作者的标题总结,缩减了主动批判思考的时间,从而忽略了提高阅读层次的需求。而读书一旦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过程,那么这本书对我们提升自己的影响就大打折扣。
那么反过来讲,慢读=精读吗?也不尽然。快节奏的生活意味着我们的生活被切割为大量的碎片化时间,如果我们阅读速度过慢,且在碎片化的时间里阅读,那我们可能会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去阅读一本书,阅读期超过遗忘期,那我们的阅读过程就是一步步遗忘的过程。这样的话,读书的意义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阅读也是一个需要技巧性的活动,而正确的阅读方式,需要通过你阅读的目的来确定阅读速度。在阅读之前,你需要清楚这本书对你的意义,是为了消遣?为了获取资讯?还是为了增加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如果是为了消遣,那无意识的快速阅读丝毫不影响阅读效果。
就像艾德勒所说的:“要达到阅读的所有目的,就必须在阅读不同书籍的时候,运用适当的不同速度。”
误区三:阅读范围仅限于舒适区?
要了解自己是不是总在舒适区阅读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如果你只是想消磨时间,毫不费力地阅读,比如喜欢睡前看一些霸道总裁网络小说或仙侠小说,那么你就是在舒适区内阅读,这种阅读过程无需集中精神,无需反复思考,只是可以提高消磨时间的趣味性。
舒适区的阅读仍然属于读书的乐趣,但却显然无益于我们自身的提升,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无需努力提高阅读技巧、无需集中注意力、无需发散思考、无需延伸逻辑等。
艾德勒将阅读分为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并提出:“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而读物一般包括读得懂的读物和必须要读的读物。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主动阅读读得懂的读物,因为读起来毫不费力。这类型读物多为快消文学,包括时下流行的鸡汤文和干货文,这类型读物以短平快的节奏直击读者痛点,从而引起读者共鸣。但虽然短时间内可引起大量读者共鸣,但对读者自我的提升空间则十分有限。
所以要达到阅读艺术的水平,我们还需要读一些对我们而言比较难的读物,比如一些世界名著,其中很多都是大部头,这就是必须要读的读物。刚开始会因为阅历和知识水平的局限而让我们在读这类型读物时比较吃力,需要用更多的专注力和阅读技巧来消化书本内容。但一旦我们消化了阅读过的读物,理解力和思考力水平就会得到提升,随着阅读的积累,我们也就越来越容易读透更加艰涩的文学读物。
而这个阅读的过程就是潜移默化的自我提升过程。
那么,要跳出舒适区,运用更多的阅读技巧,做一个优秀的阅读者,我们首先就要学会做个自我要求的读者,学着硬着头皮去挑战一些能力之上的读物。同时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要把握以下四个问题:
(1)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作者是如何就论点展开论述的?
(3)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4)你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什么启发?
如果读完一本书后,你能有效回答以上四个问题,那么这本书对你的意义就不止是消遣娱乐,而是可以达到自我提升的水平了,你也就完成了从“低质量的阅读者”到“成熟的阅读者”的转变。
误区四:碎片化阅读=碎片化思考?
当生活被切割为大量的碎片化时间之后,如何有效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自己是对自己有所要求的人探讨的必修课程,于是等候区、上下班地铁上都成了我们碎片化阅读的地点。
但就像我之前的文中提到过的,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学中提到,潜意识是比意识更重要的存在,大部分人在初始阅读和写作的动机都来源于一种无意识的冲动。
而在无意识的影响下,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呈现出的思考就比较随性而散乱,也就是碎片化思考。
日常阅读行为中,我们会打开某本标题吸引的书本开始无意识阅读,通常没有刻意集中注意力去反复琢磨读物中的字句深意,这种不求甚解的思考呈现碎片化、不连贯的状态,在我们结束阅读之后就会被忘记。
但更现实的情况是,即使在碎片化的时间内阅读,我们仍然会被其他事情比如朋友发来的微信、刚更新的微博等诱惑,从而打断阅读行为。那么我们本就零星的一点思考就参杂了娱乐消遣的念头,从而使我们的思考和视野反复停留在书本的某一个段落,这样的阅读就是在浪费大量的时间做了无意义的事情。
这么讲可能有些抽象,但我相信绝大部分努力想学好英语的同学都有背过的单词一直停留在“abandon”的第一页的经历。
所以既然生活被切割成碎片化时间的现实不可改变,那能改变的就是让我们不要做碎片化的思考者。这就需要我们刻意训练自己的专注力,同时有效掌握阅读技巧,及时将脑中一闪而过的灵感和思想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才能避免无意义的阅读,成为一个优秀的阅读者。
误区五:读书不做笔记?
如果阅读目的是消遣娱乐的时候,我们很少会将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想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但随着我们阅读层次的提升,我们就越容易从作者的思考中引申出自己的思考,这时候如果不做读书笔记,那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想火花就会被浪费掉。
有效地做读书笔记也是一个技术活。艾德勒通过读者的阅读层次提出三种做笔记的方法:
第一种:结构笔记。这一种笔记类似于思维导图的架构罗列,读者可以根据读物的逻辑架构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
第二种:概念笔记。这一种类型需要读者在理解作者的基础上延伸出自我的想法,不论是赞同或批判作者的观点,读者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这类型多表现为书评形式。
第三种:辩证笔记。这一种类型需要读者在阅读同主题的读物之后概括总结出自己的思考,属于一种复杂的读书笔记,并不是单纯的书单罗列,而是读者可以从同主题的书中找出支撑自己论点并展开讨论的笔记。
本文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的一些阅读误区,《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更多的是教你如何有效地阅读一本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入手读一读。
— 正文结束,感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