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氏的兴起
荀氏宗族在中行氏之外,还有一支小宗,形成了智氏。智氏的创始人是荀林父的弟弟智庄子荀首。荀首在景公三年的邲之战时担任下军大夫,曾依据周易分析先毂擅自渡河必然会陷入险境。当时他的儿子荀罃也在下军服役,在全军溃败时,荀罃被楚人俘获。荀首爱子心切,不顾楚军势大,毅然带着自己的所部回去寻找儿子,射杀楚国大夫连尹襄老,俘获公子谷臣,带着战俘和尸体安然回国。
邲之战后,先毂因通狄被杀,荀首在其兄荀林父的保举之下列位六卿,至景公七年荀林父告老后又担任上军佐的职务。在此后几年,随着内阁人事的不断调整,到景公十一年时,荀首已经担任中军佐,地位仅次于郤克。
荀首担任中军佐后,晋楚之间再次达到均势,两国有了相互接触的意愿。一直担心儿子安危的荀首便利用这个机会,开始操作以连尹襄老尸体及战俘公子谷臣换回荀罃的事宜。景公十二年,晋国释放公子谷臣,并送还连尹襄老的尸体,楚国也同意释放荀首的儿子荀罃。
这样一来,荀首找回了自己的儿子,而晋楚两国也建立了外交关系,并逐渐向着弭兵会盟的方向发展,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而这次换俘也产生了一个额外效应,间接地诱发了申公巫臣的叛逃和晋国联吴制楚政策的开启,为后来楚国的衰弱埋下了伏笔。
景公十三年,郤克去世,栾书被超拔为中军将,荀首的地位保持不变。在此后的几年间,荀首多次参与了晋国的对外战争,且在景公十五年的绕角与楚对峙时,协同韩厥、士燮说服栾书退军,但其职业生涯也就到此为止了。
到晋厉公麻隧之战前后,荀首去世,其子智武子荀罃进入内阁,担任下军佐。荀罃曾在楚国做了九年的俘虏,到景公十二年被释放回国之前,他与楚共王曾有过一段对话。
楚共王问道:“你怨恨我吗?”荀罃说:“当时两国交战,下臣不能胜任战士的职责,因而做了您的俘虏。贵国没有用我的血来祭祀,反而肯让我回国接受处罚,这已经是很大的恩惠了,又怎么能够怨恨您呢?”
楚共王又问:“那你感激我吗?”荀罃又说:“两国各为自己利益考虑,摒弃恩怨释放战俘以谋求和好。这是两国之间的大事,下臣并未请求您的恩赐,又当感激谁呢?”
楚共王又问:“回国以后,你会如何报答我?”荀罃:“臣子受不得国君的怨恨,国君也受不得臣子的恩德,无怨无德,臣不知如何报答。”
共王实在是被荀罃给折服了,便又追问道:“话虽如此,但我还是想听听你的想法。”
荀罃于是正襟危坐,坦然说道:“因为您的威严,能够让我这个阶下囚回国接受惩罚,若是寡君将臣处死,也算死得其所。但如果托您的福,寡君将我交给您的外臣荀首处置,将我在自家的宗庙处死,臣也死而无憾。”
转念荀罃又说道:“若是寡君垂怜,允许臣戴罪继承宗子地位,并侥幸承担国之大事,带军队保疆卫国,遇到了贵国的军队,臣也是在不敢违背礼义回避,必竭尽全力效忠国家绝无二心,以尽到为臣子的职责,这就是对您最好的报答。”
荀罃与楚共王的这番对话,与当年晋文公与楚成王的对话如出一辙,都能够坚守贵族的尊严不卑不亢,很是得体。楚共王听后不由得大发感慨:“我们终究还是无法与晋国相争啊!”于是向荀罃赠送厚礼,送他回到了晋国。
春秋时期敌国的战俘如果地位较高,通常不会关在监狱里,而是将其软禁在一个大夫的家中,在大夫家中自由活动还是不太受限的,因此荀罃在客居楚国时,与外界还有不少的交往。在此期间他就结交了一位来自郑国的商人,商人曾承诺找机会将荀罃藏在袋子里带出楚国。但计划还没有实施,两国之间就已经达成谅解,荀罃也因此得以重返故国。
这年冬天,这名商人到了晋国,顺便拜访了刚刚回国的荀罃。荀罃将其奉为上宾,就如同是他已经救了自己一样。这个商人不敢接受荀罃的礼遇,推辞说:“虽然你我曾有过约定,但你能够回国并不是我的功劳,作为小人(平民),如果我慨然接受你的恩惠,岂不是在欺骗君子吗?”说罢他就与荀罃告别,只身去往齐国了。
荀罃因袭父职在厉公时期进入内阁,担任下军佐的职务,但其才华还未得到显现。在鄢陵之战时,荀罃更是留守国内,并没有参与晋楚之间的这次决战。这大概与其曾经在楚国做俘虏的历史问题有关,因此在他担任下军佐的时候,他的侄子荀偃(中行氏)已经担任了上军佐,且在车辕之役后接任了中军佐的职务,而荀瑩也只是顺位晋升了上军佐。
厉公死后,荀瑩被栾书委派到成周迎接悼公回国,悼公继位后,荀瑩也得到了重用。在悼公元年的人事调整中,荀罃越过他的侄子担任中军佐(这或许也是荀偃被降格使用却并无怨言的原因之一)。
在韩厥执政时期,由于荀罃曾在楚国居留,比较熟悉楚国的国情,因此与楚国争夺郑国的事务大多是由荀罃负责。及至悼公八年,韩厥退休,荀罃进一步成为执政,争夺郑国也都是他的第一要务。
但是此时的郑国,由于感怀楚共王因保护郑国而被射伤了眼镜,因此依附楚国的态度很是坚决。即便是在郑成公死后,担任执政的子驷依然秉持先君遗志,不肯同晋国妥协。
为此荀瑩所采取的态度是不强力出兵直接与郑国接触,而是听从了鲁国仲孙蔑的建议,倚仗地势在郑国边境屯兵以压迫郑国。晋悼公四年诸侯在虎牢筑城并长期驻兵,这就使得郑国始终处于晋国的监控与压制之下。这种压制使得楚国总不能得志,而郑国迫于边境的压力不得不服从晋国。此时也恰逢楚国内政外交最为昏乱的时候,远在楚国边境的陈国也前来依附。陈、郑的归附,使得悼公的霸业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但两年之后,楚国修平内政,又卷土重来北上与晋国争夺陈、郑的归属。悼公八年,楚国讨伐陈国,尽管晋国为了颜面不得不前往救援,陈国终究还是在各种势力的作用下投向了楚国的怀抱。郑国看到楚国振作,便又想归附楚国,便故意侵伐楚国的附庸蔡国,引来了楚国的讨伐,郑国理所当然地就与楚国结盟了。
但楚国国势的衰微似乎已经不可逆转,为了与正闹灾荒的晋国争夺霸权,又联合了秦国一起与晋国对抗。晋悼公为了彻底打垮楚国,在国内开始实施战时经济政策,在国外则加强了与吴国的联盟,绷紧了最后一口气与楚国进行交涉。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荀罃为尽量避免大规模的消耗,以减少国力的损耗,采取了疲楚服郑的策略。晋国仗着地利的优势频繁侵扰郑国,引诱楚军救援,但楚军一旦前来救援,晋军也不与之交战,马上就撤兵,待楚军撤退后再去侵扰郑国。如此一来二去,楚国终于被拖垮了,而郑国也因此闹出了民变最终不得不与晋国讲和。
悼公十二年,经过几年的纠葛,晋悼公终于完成了复霸的伟业,荀罃在不久后的悼公十四年溘然辞世。早在荀罃刚刚担任执政时,他的儿子智朔就已经英年早逝了,只留下了一个刚出生不久的智盈。在荀罃死后,年幼智盈由中行氏的荀偃、荀吴父子抚养,其在晋国政坛上发挥作用还要晚到几十年之后。
补注:
荀氏除了中行氏和智氏之外,似乎还保留了大宗也就是荀氏的传承,只是其发展势头不足,渐渐被中行氏和智氏这两支旁支给遮盖了。晋景公十二年建立六军体制时,有荀骓(荀文子)被任命为新下军将。除此之外史料中没有荀骓的任何记载,大概他的拔擢也是受同宗的中行氏和智氏的保举。
在悼公继位时,曾任命荀家、荀会为公族大夫。悼公对二人也有所评价,称荀家"惇惠",荀会“文敏”,从这些评价来看,应该是有学问但很厚道的人,因此在政治上没什么表现。关于他们的实际很少,只有荀会曾在悼公四年的鸡泽会盟前,被派往淮上迎接吴王寿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