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采集 用户细分 马斯洛分层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 隔壁老王和他的经济人
本篇文章共1864字 |建议阅读时间4分钟
为什么说要以用户为中心
谈到互联网设计原则,估计连隔壁老王和新晋老王宋经纪人都会和你说一句要以用户为中心。我们部门的扫地大妈每每看见产品部的小伙子们在加班加点地赶设计时也经常会善意的提醒一句,这个设计用户体验太差。那么为何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设计产品?怎么提升用户体验?一个了解用户的产品经理所设计的产品又有哪些优势?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妨先把这些问题搁置一旁,向上追溯来看看什么是需求什么又是产品。所谓需求其实就是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按照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人的需求被分为六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艺术与审美和自我实现。按照这个标准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满足需求而又追求更高需求的动态过程。产品的出现就是为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提供一个物质载体和实现方式。而这些人就是满足了他们需求的产品的用户,所以可以说用户是需求之源,没有用户也就没有需求,没有需求也就没有产品。由此观之用户实际上就是产品出现发展的第一因,也只有采用用户为王的思想设计的产品才能不断优化迭代最终走向成功。
细分用户及对应的需求采集方法
明白了用户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产品经理的首要目的和必备技能就明确了,那就是用户需求采集。这里指的不只是在产品的设计之初需要接触用户而是要在产品生命的全周期里不间断的以不同形式持续接触不同的用户,进而保证产品的设计和迭代都是抽象了大量真实用户需求而得到的具象形式的展现。只有这样才能说产品的设计是以用户为中心。那么用户究竟都有哪些类?和用户接触采集需求的方法都有哪几种?产品的生命周期又有哪些划分?在不同生命周期里产品的运营目标又是什么?下面我们一一道来。
用户的细分分类
潜在用户:产品概念的提出与筛选的原则即为是否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
种子用户:产品最宝贵的生力军能积极试用Beta版产品、活跃度高,愿意持续提出反馈意见并能积极宣传产品。
核心用户:产品使用活跃度极高,人品气质符合产品定位,对产品有着近乎宗教性的狂热,能够主动和产品黑进行撕逼,可以形成以产品为中心的小圈子。
目标用户:产品面向的最大用户主体,包含核心用户和没有接触过产品的潜在用户
边际用户:产品使用频率低,对产品使用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产品的设计只能解决他们的痒点而非痛点
无效用户:产品的设计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甚至是产品的专职黑粉和水军
这六种用户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在产品不同的生命周期里用户会根据产品功能是否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产生流动。
用户需求采集方法
产品的生命周期
产品运营目标AARRR模型
在了解了用户分类、需求采集方法、产品生命周期及其对应的运营模型后,一个优秀的产品经历要做的就是要在对的时间选择对的用户使用对的需求采集方式。因此我们不妨以产品的生命周期为维度来界定重点用户和用户的需求采集方式及运营目标,由此得到了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产品生命的不同时期都应该采用不同的用户需求调研方式。主要原因在于产品在不同生命阶段面对的主体用户和运营目标都不相同,从整体趋势上看从启动期到最后的衰落期,需求采集方式整体呈现出从定性为主到定量为主的趋势,且用户访谈应该贯彻始终。因为定性分析可以让我们清楚应该增加哪些功能,而定量分析可以让我们知道这个功能是不是一个普适的需求。另外之所以强调用户访谈的重要性是因为,只有真正的和用户见上一面聊一聊听听他们是怎么想的,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才会知道他们究竟想要什么,我想也只有在做过无数个用户访谈后才能说上一句自己是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才能称得上真正的以用户为中心在做产品。
总结
综上所属,下次在做用户需求采集的时候不妨先回顾、评估下自己所做的产品或带的项目是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只有认清这点才能选择最恰当的需求采集方式、才能留住此阶段最该留住的用户。切忌寻求一套普适的用户采集方案也不要把产品对应的用户想成永远不变的一类人。要知道做正确的事永远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因为前者是在行动之初就经过深思熟虑的判断才采取的行动,这也是为什么武侠片里的高手在一出手时就已然知道输赢了。想法比行动重要,只有勤于动脑才能走得很远很远,这一条不仅适用做产品,同样适用每个真正怀揣英雄梦想的少年。
谅直多闻,一个奋斗在北京的异乡青年儿,渴望通过自己的双脚登上产品经理之神道路,并作出一件足以改变世界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