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QQ号
我们读初一的时候,大概是2008年。
如果问那时什么是最潮流,拥有一个QQ号一定榜上有名。
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这个新兴的事物一出现便席卷校园,同学们之间的课间交谈内容也大都与其相关。
你QQ号多少?什么等级?
如果你低调地表示,自己的QQ等级是太阳,那你一定是同学中最靓的崽。
那时候,还有一种友谊叫做,帮你挂QQ,升等级。
而腾讯的故事是,自其1996年的OICQ起,先后经过与中国移动的合作和被驱逐,而后又经受其他网站发起的即时通讯“一决雌雄”的挑战,如网易的网易泡泡,雅虎中国的雅虎通等,这只企鹅的成长之路可谓颇为曲折。
终于,在2006年,腾讯自立门户,不再依赖与其他公司的业务合作,正式推出手机QQ。
这只戴着红围巾的胖企鹅,似乎开始慢慢站稳脚跟。
而在两年之后,也就是2008年,还发生了一件值得载入史册的事——中国互联网人口第一次历史性地超越了美国。
02 QQ群
现如今,我们生活中充斥着各种群:工作群、家庭群、同学群、室友群…
而“群”这一灵感,最开始则迸发于腾讯的“饭友团”文化。
每当到了饭点,大家便通过邮件沟通午餐的解决,但总是无法避免延迟、意见混乱、人员遗漏等问题。
于是有个声音出来了:能不能在QQ上建立一个固定的人员列表,列表人员可以同时参与即时讨论呢?
而腾讯这一突破性的创造,成为了我们日后各种群聊的雏形。
也正是因为群聊功能的上线,QQ的活跃度得以大幅提高。
还记得我们初中最开始使用QQ群的时候,大家对谁是群主谁是管理员颇为津津乐道呢。
03 QQ秀
以前我们用QQ聊天,还有另一个爱好,装扮QQ秀。
我们会逛QQ商城,然后选择心仪的道具,或穿戴在自己身上,或是送给好友。
似乎在潜意识里,我们就认定了聊天窗口显示的这个小人,是内心另一个真实的自己。
而其实早在2003年,腾讯就推出了QQ秀,并且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
更重要的是,QQ秀的推出,让QQ与它的亿万用户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连接。
多年以后我们回忆至此,似乎还记得少年的自己坐在电脑旁花心思装扮QQ秀的样子。
04 QQ空间
一直以来,我脑海里都记得一个画面,周五放学的时候,我前排的男生背好书包,边往外走边对我说:记得帮我踩踩啊!
踩踩,是那时的流行语。
同学们会跑到好友的QQ空间留言板留言:来给你踩踩。
而被踩的同学也会讲究礼尚往来,跑到那个同学的空间:回踩回踩。
那是一个热衷于装扮自己的空间、设置空间背景音乐的年纪,甚至当时还出现了很多克隆空间装扮的网站。
而腾讯,最开始仅把QQ空间当作一次变化中的尝试,谁也没有料到,它后来竟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实现了爆炸性增长,也让腾讯在此处杀出一条血路,实现异军突起。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初中和高中皆在QQ空间留下痕迹,QQ空间多多少少是我们这一代人青春岁月的载体。
05 QQ农场
2009年,因农场游戏的持续升温,开心网和校内网尝到了不少甜头。
彼时,腾讯的两位负责人正在为QQ空间的边缘化趋势而苦恼不已,最终他们抱着试试的态度购买了“五分钟”开发的游戏“开心农场”的版权。
出乎所有人意料,QQ空间上线开心农场的第一天,天量级的用户流量就蜂拥而至,服务器一下子被撑爆,而在此之前,从未出现过如此火爆场面。
腾讯一直未对外公布QQ农场的流量数据,我们也无从猜测。
但当时的一位负责人表示,那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也许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不会被打破。
而我们知道的是,那时候身边的同学、朋友,甚至老师都热衷于偷菜,更有甚者会半夜订闹钟起来偷,而这样的场面,似乎是对那个不可思议的数字的直观诠释。
06 微信红包
迄今为止,微信依然保持着自己“互联网史上增速最快的在线通信工具”这一记录。
这款几乎为智能手机而生的即时通讯工具,因极简的页面设计,任何年龄的人都容易上手而大受欢迎,仅用了433天就突破了同时在线用户数达1亿的大关,而这个槛,即便是当时炙手可热的QQ,也将近迈了10年,海外的Facebook和Twitter则分别用了5年半和4年。
2014年的春节,腾讯一位负责人提出了一个需求,如何满足春节期间腾讯的传统——给员工发红包?
由此,微信红包得以诞生。
在农历除夕到正月初八的9天时间里,800多万中国人共领取了约4000万个红包。
不可否认,微信红包的诞生,又是腾讯的一次大获全胜。
但同时,也是其近10亿用户的一次全民狂欢。
如今,逢年过节发个微信红包,似乎已成为我们的经典式问候。
07 写在最后
多年过去,回首QQ给我们带来的很多个第一次。
第一次申请QQ号的难掩兴奋;
第一次在QQ的对话框与看不见的人即时对话的奇妙感觉;
第一次装扮自己的QQ秀、QQ空间,在QQ空间里写下说说纪念当时的开心与难过,偷好友农场的菜。
今时看过往,多半是幼稚。
但我们依然承认,这个伴随我们整个青春年代的QQ,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
再后来,我们又有了新的第一次。
第一次帮父母申请微信号;
第一次教父母发红包,发朋友圈,点赞和评论;
第一次与父母群视频。
这些场景,似乎还历历在目。
每个时代,都有它横空出世的产品。
而从某种温情的角度讲,
如果,QQ是彼时年少的我们与世界单独对话的一把钥匙,
那么,微信则是世界为如今渐渐老去的父母留下的一扇窗。
“我们受惠于互联网,自当有记录它的责任。”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小浪花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