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大明的北伐军挟着连胜之威,如汹涌澎湃的怒潮,向着北方的核心——大都,汹涌奔去。徐达,这位身经百战的统帅,骑着高头大马,目光冷峻而坚毅,引领着这支钢铁之师,步步紧逼元廷最后的堡垒。
大军先是风卷残云般扑向长芦(今河北沧州)、青州(今河北青县及天津静海等地)。长芦城的元军听闻明军将至,早已吓得两股战战,虽强打起精神妄图守城,可当明军的先头部队如鬼魅般出现在城外时,守军的心理防线瞬间崩塌。攻城之战打响,明军的投石车抛出巨大的石块,砸向城墙,一时间烟尘滚滚,喊杀声震天。云梯架起,士兵们蚁附而上,勇猛无畏,不过几个时辰,长芦城便宣告易主。紧接着,大军马不停蹄奔袭青州,这里的战况稍显激烈,元军倚仗着城中复杂的街巷布局,负隅顽抗。但明军战术灵活多变,步兵与骑兵相互配合,时而穿插突击,时而迂回包抄,很快就把元军的抵抗扑灭,顺利拿下青州。
拿下这两座城池后,大军士气愈发高涨,一路疾驰,不多时便来到了直沽(今天津)。直沽乃是交通要冲,水路纵横,繁华热闹,可此时却弥漫着紧张的硝烟味。元军在此集结了一股不小的力量,试图螳臂当车,阻挡明军前进的步伐。徐达登高眺望,迅速部署作战计划,令火炮营在岸边架起大炮,对准元军水师一阵猛轰。炮声轰鸣,火光冲天,元军的战船被炸得木屑纷飞,不少船只直接沉没。趁着敌军大乱,明军的水师顺势出击,战船破浪前行,与元军近身厮杀。岸上的明军步兵也没闲着,呐喊着冲向岸边的元军阵地,短兵相接,血肉横飞。一番激战过后,明军于二十三日成功占领直沽,为进军大都扫除一大障碍。
二十五日,河西务(今天津市武清东北)迎来了这场宿命对决。元军吸取之前战败的教训,在河西务精心构筑防线,挖壕沟、设拒马,妄图以逸待劳。明军长途奔袭而来,并未贸然进攻,徐达派出小股骑兵佯装冲锋,试探敌军虚实。元军匆忙放箭,一时间箭如雨下,明军骑兵佯装败退,引得元军追击。就在此时,明军主力从两翼杀出,火炮、弓弩齐发,瞬间打乱元军阵脚。紧接着,明军铁骑冲锋,步兵跟进,喊杀声震得大地颤抖,一举大败元军,拿下河西务。
随着战事推进,通州(今北京通县)成为了关键节点,二十八日,明军兵临城下。通州城高墙厚,元军精锐汇聚,一场硬仗在所难免。徐达指挥若定,令士兵在城外筑起土山,架起攻城器械,不分昼夜地攻打。城中的元军拼死抵抗,箭矢、石块不断从城头落下,明军攻势受阻,伤亡渐增。关键时刻,常遇春亲率敢死队,顶着盾牌,冒着箭雨攀爬云梯。他勇猛无比,第一个跃上城头,手起刀落,连斩数名元军将领,士气大振的明军随后蜂拥而上,终于攻克通州。
此时的大都,已完全暴露在明军的兵锋之下。元顺帝在宫中如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他看着一份份兵败的战报,听着城外渐近的喊杀声,心中明白,大势已去。当日夜,三鼓刚过,整个大都沉浸在一片死寂的恐惧之中,元顺帝带着太子、后妃,神色仓皇,偷偷从建德门而出,一路向着居庸关奔逃,要躲到上都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那片遥远的塞外之地,寄希望于广袤的草原能庇护他们最后的尊严。
八月初二,历史性的时刻来临,徐达率师正式攻取元都。大军行至齐化门,眼前这座宏伟的都城,虽历经战火硝烟,依旧透着一股威严。徐达一声令下,将士们纷纷动手填壕,随后扛着云梯冲向城门。守城的元军早已没了斗志,象征性地抵抗几下后,明军便成功登城而入。徐达登上齐化门楼,俯瞰这座古老的都城,心中感慨万千。他亲手斩杀了元朝监国宗室淮王帖木儿不花和右丞相张康伯等人,俘虏诸王子六人,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皇室贵胄,此刻在明军的利刃下瑟瑟发抖。
徐达深知,打下一座城容易,收服人心才是关键。他严令士卒不得侵暴抢掠,要让城中居民各安其业。百姓们战战兢兢地打开家门,看到的是纪律严明的明军,原本悬着的心渐渐放下。与此同时,徐达迅速遣将巡逻古北诸处关口,以防元军残余反扑,又命指挥华云龙着手经理大都。华云龙领命后,立刻组织人力物力,开始新筑城垣,修补战争创伤,规划城市防务。他带着工匠们穿梭在大街小巷,测量、绘图、搬砖运石,要让这座饱经沧桑的城市重焕生机,也让大明的统治在此稳稳扎根。
城内的文人墨客、富商巨贾、普通百姓,望着明军忙碌的身影,心中五味杂陈。有人为旧朝覆灭而黯然神伤,有人则期待着新朝能带来不一样的生活。街头巷尾,人们小声议论着,或担忧,或期许。而明军将士们,在经历连番征战后,终于能稍作喘息。他们擦拭着武器,整理着铠甲,憧憬着战后的封赏,也为能参与这场改朝换代的伟大战役而倍感自豪。大都的易主,宛如一声惊雷,宣告着一个时代的落幕,更预示着大明王朝的崭新开篇,天下的格局,自此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