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一
原文
凡作诗者,各有身份,亦各有心胸。毕秋帆中丞家漪香夫人,有《青门柳枝词》云:“留得六宫眉黛好,高楼付与晓妆人。”是闺阁语。中丞和云:“莫向离亭争折取,浓阴留覆往来人。”是大臣语。严冬友侍读和云;“五里东风三里雪,一齐排着等离人。”是词客语。夫人又有句云:“天涯半是伤春客,飘泊烦他青眼看。”亦有慈云护物之意。张少仪观察和云:“不须看到婆娑日,已觉伤心似汉南。”则是名场耆旧语矣。
译注
凡是作诗人的人,身份各有不同,心胸也各有不同。毕秋帆御史家里的漪香夫人,有一首《青门柳枝词》:“留得六宫眉黛好,高楼付与晓妆人。”意思:皇宫中留有眉目清秀的漂亮女子,把高楼给予她们清晨起来好化妆。这是闺阁里的语句。毕秋帆和她的诗道:“莫向离亭争折取,浓阴留覆往来人。”意思:不要争相折取离别时的亭台边的杨柳枝,它浓浓的树荫留下来好遮盖后面来来往往的人。这是大臣的语句。严长明侍读和他们的诗;“五里东风三里雪,一齐排着等离人。”意思:顶风冒雪三五里,排成队一起在等待久别归来的人。这是文人的语句。漪香夫人又有诗句:“天涯半是伤春客,飘泊烦他青眼看。”意思:天涯多半是伤感的人,难为他们能相互青睐漂泊的人。也有慈云护物的诗意。张少仪观察和她的诗:“不须看到婆娑日,已觉伤心似汉南。”意思:不需要等看到秋叶婆娑的时候,已经感觉到像汉南老尽的伤心。这则是名利场上年高望重的语句了。
严长明,[清](公元一七三一年至一七八七年)字冬有(一作冬友),一字道甫,江苏江宁人。清藏书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字冬友,一字道甫,号用晦。江宁(今江苏南京)人。11岁时,李绂典诗江南,嘱他拜方苞为师。不久受聘于扬州马曰琯兄弟家,曰琯兄弟极富藏书,他发奋读书。乾隆二十七年(1762)高宗南巡时,被召试赐为举人,授内阁中书,旋入值军机处7年。大学士刘统勋推荐他任《通鉴辑览》、《一统志》、《热河志》、《平定准噶尔方略》纂修官。乾隆三十六年(1771)乞归,遂不复出。在毕沅门下数年,后又主讲庐阳书院并任山长。家中藏书颇富,辞官归后,筑书楼三楹,名“归求草堂”,藏书3万卷,金石文字3000卷,终日吟咏其中。尝言:“士不周览古今载籍,不遍交海内俊贤,不通知当代典章,遽欲握笔撰述,纵使信今,亦难传后”。著有《毛诗地理书证》、《五经算书补正》、《三经三史答问》、《石经考异》、《汉金石例》、《征献余录》、《文选课读》、《尊闻录》、《归求草堂文集》等。
张少仪,清代江苏长洲人(今江苏苏州),他在少年时代,就有“张三子”的美誉。所谓“张三子”即孝子、君子、才子。他到桂林当地方官,一贯亲民勤政,以德服人,颇得好评。去世后,桂林百姓尊为城隍。民间流传张少仪身为城隍神,依然保持身前尽孝尽善的本性。据说,长洲顾某,因父亲病重,向城隍祷告,表示愿以身自代。隍神第二天派出皂隶,将顾某之魂摄至冥府,召来问话,城隍问顾某:“你父亲的病状如何?”顾某答:“骨瘦如柴。”城隍一听勃然大怒,不容顾某编结,就叫皂隶打三十大板。正在此时,走出一位师爷,交给城隍一张纸条,城隍一看,连声叫停,脸色也马上和缓下来,接着,他对惊魂未定的顾某说:“你父亲是开药店的吧?当年瘟疫流行,你父亲无偿提供药品,救人无数,功劳甚大,我看你孝心难得,就让你父亲再多活几年,你也不用以身自代了。”于是顾某叩谢而出。 待顾某离开,旁人问城隍神:“刚才何以发怒?”城隍说:“兽类中惟豺最瘦,骨瘦如柴之“柴”,实应为“豺”,阳间之人将“豺”误写为“柴”,我刚才以为他将自己的父亲比作兽类了,所以一听就怒火中烧,要不是师爷写了一张纸条说明,顾某今日可要挨一顿好打了。”冥府中人听了这番话,大笑之余,也更加佩服这位城隍爷的嫉“不孝”如仇了。
汉南, 杜甫诗句:汉南应老尽,霸上远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