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者布兰德眼里,要成为作家,协作的意愿先于协作的才能和技巧。本书不教你如何协作,而是如何成为作家。
作家一样的性格:
一向以为人格分裂是极其可怕的。然而真诚的个性和表里如一的人格对于成为作家却是一种妨碍。因为作家得是两个人。一个成熟稳重温和现实,承受日常生活的压力;一个热情敏感甚至偏激,保留自我的真实。两个自我,像是硬币的两面,彼此成全。
现实的自我为创作的自我提供条件,代替创作的自我冲锋陷阵,直面所有的麻烦批评和悲伤。创作的自我发挥功能,调度无意识和意识为创作服务,使其避免情绪浪费和精力小号,保持良好的创作状态。两个自我分工协作,只在适合自己的情形下出现。
于是,创作的过程,激情的自我负责,只管写,不管好坏,作品写成需要示人刊印时,与外界所有人事打交道通通委托现实的自我。需要处理的日常事物,由理性的自我负责,待到要观察人评价事储备写作情境时,敏感的自我跳出来,争取不错过任何细节。
作家读书也读两遍,第一遍像常人一样欣赏式读书,一遍过后做总结评价:喜欢与否,个中缘由的探索则交给创作的自我进行第二遍批评式阅读。
两个自我的设定,让两种不同人格气质比邻而居,界限分明,只在需要时敲开对方的门,这样的双重性带给你的好处是:清除了你和世界之间显而易见的障碍,你真实的自己躲在现实的面具背后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艺术创造力。哪怕内心波涛汹涌外表却风平浪静。
作家一样生活:以5岁孩子的眼睛打量世界。
同样是经过停靠路边的军绿色皮卡车,儿子却发现车灯坏了,那残破的红色有机玻璃只剩一小块,孤零零坠着。面对同一个坑,儿子双腿并立一跃而过,几近摔跤,眉眼却为新一次胜利高高扬起。如不与他同行,我可能视若无睹这个坑。
记住,你经过的大街上,让自己像陌生人一样睁大眼睛。
路没变,人没变,日日穿行而过的公交车没有变,变的只是站在路边的你,以新的眼光重新看世界,打破习惯的盲区,你将获得的奖赏是:像作家一样鲜活的素材,像作家一样细致入微的准确表达,像作家一样的灵感源泉。
像作家一样写作:灵感。
有写作体验的人都容易认可这个答案。灵感附身时,就像上帝握着你的手,一气呵成。但灵感不常在,更不知何时来,也不知何时走。因此变得神秘,苦苦等待灵感的降临,害怕得不到灵感的经常关顾,便时常躲避、退却。成为作家的路上,走走停停,要不要写作,如何间歇性写作现象等都是需要走出的困境。
本书作者布兰德时位写作课教授,她认为写作时可以教会的,或者说灵感时要通过练习抓在写作人手中的。这需要“三个伙伴”的参与:无意识/意识/作家魔力。
第一个练习:清晨写作
早起半个小时,不看手机,不看书,不说话,半睡半醒间拿起枕边的纸笔开始。不管逻辑无论好坏不加评判,写完就搁置一边。清晨写作可教会无意识按写作的需要流动;清晨写作可避免掉入模仿的陷阱,记录真实的经验;清晨写作将积累丰富而宝贵的创作素材,并可以分析出可能的风格和擅长的主题。
第二个练习:约定时间
根据自己的日程安排,每日制定时间写作。如早上做好计划,下午四点写作,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执行,时间不用长,15分钟都可以,关键是按计划好的时间来执行,如需调整在第二天换时间点。不挑环境不挑时间随性写作,约定时间的写作则带有明显的生活痕迹,在内容上与清晨写作有着极大的区别。
第三个练习:作家魔力
许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通常选择无关紧要的场景下获得火花迸发的瞬间,有的作家提到从骑马中获得灵感,有的倾向于削木头,有的置身音乐会现场等等,不同的作家提到不同的场景,使火花变成神秘的力量存在。布兰德认为无论是骑马、编织、擦地、散步、削木头、写卡片这些业余活动都有三个共同特点:
有节奏、单调、无字的。
每一个作家在某种程度上,不管他是长期探索的结果还是纯属运气,都是让自己处于一种轻度的催眠状态。还保持着注意力,但仅仅是保持,对注意力没有严格的要求。
正是这些无字的休闲状态让他们的思想集中于作品的构思。
写作之前把故事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敲定。这样你可以用第一句作为跳板,延伸你的故事,用最后依据作为木筏,引领你向前的方向。
布兰德明确指出:成为作家的路上,活出自己,才有可能遇见未来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