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12月31日晚8:30到2018年1月1日凌晨00:30,罗振宇用4个小时,完成了20年约定的第三次知识跨年。前两届的我看的是录播,今年在电脑屏幕前守候了四个多小时。
四个多小时,说透了一些道理,打磨了一些概念,升级了一次人生的操作系统。感觉神清气爽。
很多人说这是一群创业者的年度鸡汤盛宴,其实不全对,也是普通人的鸡汤。
那夜,我失眠了。(新年夜失眠着实不是个好兆头)
我在思考,应该拥有怎样的心态、认知、体魄才能在这个蛮荒的时代生存下去,并且活的更加洒脱和自由,拥有更多的人生自主权。
我们可以听很多道理,可以调用全世界的知识和观点,但是依然需要独立面对两个问题:
其一,进入场景,面对当下资源、当下情景你如何解决当下问题?
其二,回到内心,你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要调用多大的资源?你准备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创造怎样的生活?这些都需要你独立思考。
我渐渐想明白了,这无非就是向死而生,也不算是从头来过。总结起来就是:愿不愿意从此时此刻主动颠覆自己的认知框架,升级人生的操作系统。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事实上,将大脑和思维比喻为操作系统能够更加形象说明底层思维是如何重塑一个人的。
这里面的重塑包括精神方面的重塑,是关于思考的思考。为了配和内在的操作系统升级,外部的硬件,基于操作系统的软件也必须被迫持续升级,这就是一种基于底层的迭代思维。
迭代,是现在几乎所有互联网产品的永葆活力的战略。如果你能将一个产品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做的越来越好,那这种思维方式同样可以用在对自己的思维、行为的迭代上。有时候,把自己当成一个持续迭代的产品,是跟随这个世界进步的有效策略。
产品观毕竟只是一种思维框架,想要将自己训练地更加强悍还需要坚实的价值观依托,不然你仔细看看身边那些动不动三观碎了一地的人,是不大可能作出有价值的事的。
产品中有生命周期的概念,指的是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美国经济学者弗农·史密斯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
就像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分段一样,人的一生也需要分段。分段的目的是能够化整为零,将大的空泛的理想和目标变得可实施、能规划。
这其实是一个过程思维,就好比我们定义目标。优秀的目标制定者在我看来有三个典型的特征:
- 了解自己当下的位置 —— 知道自己在那里。
- 始终贯彻执行 —— 没有行动的目标都是扯淡。
- 敢于重新择优路线 —— 假设前面是座山,能想到迂回路线。
同样的,如果将自己的人生分为三个境界,电影《一代宗师》阐述地相当精辟:见自己、见世界、见众生
什么是见自己?就是你得理解自己的优势和局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受不了什么,持续地走出舒适区,扩大自己的能力。
我在《余生很短,别忘了为什么出发》一文中说的面对自己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后面两种境界的基础,也是最难的。
什么是见世界?就是带着这些对自己的理解上路,你会碰得头破血流,你开始理解时代的趋势、社会的规则,看到各种人生的可能。
什么是见众生?活的久了,胜胜负负,你终于理解,要把自己学到的、理解的、坚持的传播出去,帮助更多人,这样才是做到普世。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父亲曾带他去见经济学家熊彼特,他父亲问这位经济学大师:“你现在还会想别人要怎么记得你吗?“,“当然,这个问题对我很重要,现在我希望以后的人记得我是经济学老师,一位很会教学生的老师。”
德鲁克的父亲对这个答案很吃惊,熊彼特继续说:“到我这个年纪,才慢慢体会到,只被人记得你的理论著作,是远远不够的,除非其他人的生活因为你的行动而有所不同,这样才算是有作为。”
当然,这三种生活状态是可以有交叉的,也必然是有交叉的。处于“见自己“的状态你可能更加渴望突破瓶颈,尝试更多的可能,想提早去见世界。刚步入社会,羽翼尚未丰满就想着普度众生,这勇气可嘉,但和揠苗助长无异。等到了见众生的阶段,你又渴望回归最初的自己。
小说《在轮下》里写道:“面对呼啸而至的时代车轮,我们必须加速奔跑。有时会力不从心,有时会浮躁焦虑,但必须适应。它可以轻易地将每一个落伍的个体远远抛下,碾作尘土,且不偿命。”
相信有那么一天,如果你已经修炼成为时代的先驱者,希望你把这些东西传播出去,文字的、声音的、在线的、线下的……联机更多的聪明人,一起玩好这个轮子;推一把新人,让他们跑得更快,越过你飞奔而去;拉一把活在轮下的人,让他们看到希望,过得更好些。
希望有一天,你也能这样定义自己的成功:让其他人的生活因为你的行动有所不同,才算是有所作为。
引用小蜘蛛经常说的话:能力越大,责任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