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名:《亡国明帝:他反杀清帝一举复明》
主角配角:朱由榔 丁魁楚
简介:他重生了,睁眼身处大明刚刚被灭的时候,而他,好巧不巧的,他就是明帝,开局还被清军追杀。 一路向南逃,他们一路向南追,终于,他逃到一处,叹了口气:“跑什么,给我杀!” 国可亡,家可破,他身为皇帝怎能做逃兵! 清帝胜券在握,怎么也想不到他竟然还有力气杀了个回马枪,一时间竟不知如何应对。 这一次,老元将勋们,他们都不会再失望,这天下,永远是他大明的天下!
推荐指数: ✩ ✩ ✩ ✩ ✩
———请翻阅最底部或点击蓝色字体阅读全文及后续———
张同敞毕竟是钦差,正如之前和赵纪二人讨论的那样,众海商虽然富可敌国,却还真不敢和朝廷明着干,最多不过下些软钉子。
大家也只能一阵哈哈揭了过去,随后海商们又恭敬地簇拥着三位大人,说是在城内最大的酒楼备有酒席,为钦差大人接驾洗尘。
张同敞也不辞让,在海商恭维中带着赵纪、程翼入城赴宴。
番禺县城与广东其它普通县城大不相同,由于滨临广州港,县城事实上是依港而建,而且比一般府治所在城池还要繁华的多,在张同敞眼中,甚至比两广治所的肇庆更热闹,与苏州、淮扬之类江南大镇亦能勉强一比。
众人在酒楼中觥筹交错,海商们恭维马屁,又是一番诉苦软钉子被张同敞糊弄过去不说,双方也算对互相有了了解和初步评估。
张、赵通过酒席上认识,再结合事先获取的情报,对海商们有了印象。
广州港一带大小海商无数,但其中家业庞大且举足轻重的有十五家,在这其中又以崔、齐、陈、叶四家为首。
此次来迎接一行人的都是各家家主,只有十五家中家资中等的肖家只派了一个长子来,说是其父病重难起,不能远行。
但张同敞却从程翼那了解到,这肖家在众海商中起势最晚,也就是近十几年的事。
不同于其它海商早期都是通过与朝中、地方官员勾结交易赚得第一桶金。肖家当家人肖金泉是在朝局动荡,对地方控制力下降时,通过“亦商亦寇”的野路子,与此时幕府日本的走私商接头发家的。
所以相较于其它海商,他对朝廷钦差反而没有太多畏惧了。
张同敞察觉后也不说什么,反而安慰了肖金泉长子几句,又是和海商们说些官面话,表了表朝廷开海、设市的决心。
逢场作戏之后,张同敞和赵纪在程翼引路下,来到临时下榻的官驿。知县程翼几日前接到消息后就把县中破旧的官驿翻修一二,作为钦差驻地。事实上他本是打算把县衙让出来的,但由于不知道张同敞为人,于是做了两手准备,若是张同敞拒绝入驻县衙,便安置于官驿。
张、赵二人一回官驿就相聚一室,一边沏了醒酒的茶,一边商议起来。
“大人以为,我等应从何处入手啊?”
赵纪直击纲要地问道
他虽是广东督抚衙门的千总出身,但家世清白,父祖都是秀才读书家庭,这般渊源之下,与这个时代大多数武将不同,颇有些儒将风范,这一点也让身为文官的张同敞很有好感,这两日二人相处配合也融洽。
“今日初次见面,咱们大体也算有所认识了,广州海商十五家,其实领头的也就崔、齐、陈、叶,只要能摆平这四家,其余人等自不敢不遵。”
张同敞端着茶盏,缓缓分析
“此次肖家态度暧昧,恐怕是有人授意,用来投石问路,探察朝廷态度而已,我听程知县所言,肖氏与齐、叶两家有姻亲,很难说没有这两家的态度在。”
“那大人的意思是?杀鸡儆猴?”
赵纪闻弦歌而知雅意地问道
张同敞摇摇头,笑了笑继续说
“杀鸡儆猴自然是要的,但不是现在。所谓不教而诛谓之暴,就算要动手也得名正言顺才是,如今该用点手段,打草惊蛇。”
赵纪点点头,到不觉为难
“这不简单,朝廷本就封海,依法片帆不得下海,就算现在重令开海,可以前的事也不能就算了吧?咱们大可以依此追究责任,逼他们就犯!”
张同敞却依旧摇了摇头
“不,不能用通海的名义对付他们。”
“开海是皇上的旨意,目的无非就是以海贸捐税补贴军饷,但这也是一项长远政策,若要有长远进项,就得保证广州海贸正常运转。若是以通海治罪,不仅会让广州大大小小海商人人自危,影响海贸进项,最终最多得一笔横财罢了,这就是他们为什么干抵触朝廷旨意的底气。”
“那……”
赵纪总算无语沉吟了下来,如此看来这事还确实颇为麻烦啊。
张同敞却不担忧,接着笑言
“不过我却想到一条路子,或可一试。”
“什么路子?”
赵纪闻言好奇
“商税!”
赵纪听这话先是思索一二,然后眼前一亮,拍案叫绝
“妙啊!咱们这趟来本就是为了要银子,过去朝廷禁海,没有市舶司关税的说法,可依大明律,行商易货当征收三十取一的商赋!咱们大可以用追缴拖欠商税的名义追究肖氏一事,既能杀鸡儆猴表示态度,也能告诉所有人咱们只求捐税,不究其它,安众人的心!”
……
两日后
番禺县中,广州最大的海商之一崔氏府中
十五家大海商话事人聚在一起,共商对策
“这两日,钦差那边似是没什么动静啊。”
齐家家主齐承坐在上首崔氏话事人崔世清旁,首先引出话题。
“所谓钦差,无非就是想讨银子嘛,要我说,那个万八千两应付应付就得了,如今清军南下福建、江西、湖广都已不保,这小朝廷能管事儿多久啊?咱们有必要这么怕他们吗?”
下面坐着的本该是“卧病在床”的肖金泉毫不在乎接口到
上首的崔氏家主崔世清倒是解释道
“去年光烈天子在潮惠、漳州打了胜仗,朝廷士气还在头上,就算是抗不过清军,恐怕也不会是一两年内能见分晓的,咱们要和小朝廷打交道的时间还长啊。”
其实在四家为首的大海商中,关于对待钦差和新开海政策上,与暗中打算与钦差周旋的叶、齐二家不同,崔氏是打算做出部分妥协的。
按人家的想法,县官不如现管,反正这南明朝廷也不会顶太久,也就四五年的光景,何至于为十来万两银子和他们对立?所谓灭亡之前最疯狂,若是真把人惹急了,那些个南明军中的兵痞跑到广州来大掠一番,就算你能扬帆出海不怕事,但留在岸港里的家当也得伤筋动骨吧?
这样的思想也连带着与崔氏相近的陈家也跟着保持沉默,对叶、齐两家的谋划只倾听,不发表意见。
而叶、齐二家则是觉得没什么好怕的,就算要掏银子买平安,与其掏给马上要完蛋的南明小朝廷,还不如留着贿赂以后要来的清军大员靠谱。给明军钱,完全是在打水漂,就算不敢明着对干,下下暗手,拖一拖总行吧?等把南明小朝廷拖没了,事情不就了了。
“诶,世兄多虑了,我从江南有所打听,北边过不了两月就打算大举南下了。这小朝廷虽说打了个小胜仗,满打满算不过一二万人马,如今除两广、西南外,天下皆归大清,古来岂闻据一省之地而能偏安的朝廷啊?最多不过今年的事!”
齐承倒是笑着给大伙打了打气,壮了壮胆
“齐兄的意思是……”
下面一个家主问道
“一个字,拖!”
“等那钦差找上门来,咱们也不拒绝,若是万八千两,给也就给了,若是再多,就诉苦,就说现银没这么多,要凑,要从它地调。”
“若是他要设市舶衙门收税,咱们也不拦,他能有多少人手?能一船一船的查?咱们在账目上做做手脚,一年顶多给他留个千把两银子对付也就行了,再不行给那钦差塞点银子也就过去了……”
正当齐承侃侃而谈,下面以肖金泉为首的一众海商连连叫好附和,谈笑间钦差灰飞烟灭热闹场景间,客厅外面一声叫喊却打破了美好气氛。
“父亲!不好了!”
来人正是肖金泉的长子,他满头大汗,跨进大厅,手脚慌乱。
“孽子!诸位叔伯面前怎如此无礼!”
肖金泉眉毛一竖,生气呵斥
“父亲,咱们家货栈……被……被官兵带人给封了!”
》》》点我阅读小说全文及后续《《《
微信搜索:服务号【霸道推书】
回复书号数字:【 108 】
即可阅读《亡国明帝:他反杀清帝一举复明》小说全文!
“什么!何时来封的!谁带的队?”
肖金泉立即站了起来,惊忙急问道
一众海商都纷纷看来,互相窃窃私语
“就一个多时辰前,那个什么姓赵的亲军将领带着两百多健卒把咱们在港外的三处货栈给封了……”
“他们凭什么?!”
还没待儿子说完,肖金泉就气急败坏的质问
“他们说……他们说咱家欠税太多,这是来……来将货栈封存抵税的!”
“抵税?抵什么税?”
肖金泉这就听不明白了
一旁的齐承和崔世清倒是略有所悟,崔世清出言问道
“莫不是……商税?”
要说毕竟是在商海中打拼过数十年的人精,这一会儿便将张同敞此举的目的猜的八九不离十,但这其实也于事无补,因为这不是什么阴谋,而是十足十的阳谋!
众海商心中也有些想明白了,是啊,开海是最近才作出的决策,用这个找你们要钱确实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可依照大明律规定,做生意总是要交商税吧?但自崇祯十一年起,这番禺县就没交过什么劳什子商税了,当然,其实之前几十年虽然交,但全县一年也就不过百来两银子充充门面而已,基本也相当于不交。
欠税这种事情自明朝中后期以来都是官员、士绅、商贾大家伙心照不宣的事,但潜规则毕竟是潜规则,一旦摆在台面上,那人家就是占理的。
如今大明朝基本完蛋了,只剩下一个逃到两广的小朝廷,以前的什么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早不管用了,真要面对占着理、带着大军的钦差大臣,他们还真没办法。
就在大家心中各种心思转动,彼此互相细语商议之时,外面又是一名管家快步走入,跑到崔世清身旁附耳低语一番。
崔世清听完后,叹了一口气,然后转头对众人说道
“刚刚得到的消息,钦差大臣备了酒席要宴请咱们。”
大家闻言面面相觑,互视无言
这局面变化得太快了,实在是让人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齐承皱眉说道
“要不,我们去会他一会?看这样子,恐怕绝非只是针对肖兄弟一家啊。”
“嗯,世兄说得是,与其到时候被人家给逼着去,还不如现在就先把情况探查清楚。”
崔世清点了点头,其它人见崔、齐两个带头的都如此说辞,旁边陈、叶二家也没有反对意见,自然就跟着附和。
待众人费了些时间派人向各自家中传递信息,才一同走出府门时,门外却已然有人恭候多时了。
只见大门外一员国字脸、身披红袍的青年将佐驭马执缰,立在首位。身后分列两队上百甲士,兵械林立、衣甲肃然。
那青年将佐不是他人,正是赵纪。
众海商一见到这架势,心中立刻惴惴不安起来,那钦差是打算将他们一网打尽?
赵纪勒马上前,拱拱手面无表情地道
“诸位先生请吧!”
言罢大家已经看到了队伍后面那等候着的数架马车。
只见那马车车窗紧闭,左右还各自有全副武装的骑士、兵卒“护卫”在旁。
大家见状心中更是骇然,这莫非就是传说中的“鸿门宴”?
赵纪的手正按在腰间的窄锋腰刀上,一副“让人无法拒绝”的样子,众人知道,不跟着人家去恐怕是不可能的。
互相看了看,十五人便无奈地跟着带路甲士进了马车。赵纪呵呵一笑,立声下令
“启程!”
张同敞笑着让下人给十五位大海商上了茶,又拍了拍手,不断有珍馐美味一一端上众人面前的桌上。
他这才漫不经心地开口
“这次请各位先生光临呢,一方面是为了熟悉一二,毕竟日后市舶司设立,大家打交道的地方还多。另一方面嘛,也是有些事情要通报告知一下,让大家好有些准备。”
所有人都全神贯注地盯着他,一言不发,仿佛桌上的饭菜毫不存在一样。
“本来依照大明朝法度,私自下海通商是死罪。但今时不同往日,当今圣上有旨,朝廷设市舶司开海通商,以前的事情嘛,也就不追究了。”
此时大家依然不说话
“但是,一码归一码!通海是通海,但诸位在番禺一地设栈易货通商有数十年了吧?我从程知县那获悉,这番禺县的商税自崇祯十一年起,一文钱都没有交过,这事情......可不是能揭过去的吧?”
崔世清心中咯噔一声,他知道正题来了。
他陪着笑脸,对张同敞恭敬道
“钦差大人所言我等也明白,当初只是因为朝局混乱,这番禺知县屡有空缺,这商税一事虽然我等有心,却也找不到管事儿的命官,故此才落下了几年,不若我等就按照崇祯十年的商税,补交十年!您看......”
张同敞心中冷笑,补交十年?糊弄谁呢?崇祯十年你才交了多少钱?不到一百两!十年算下来有一千两就不错了。
“崔先生何出此言啊?朝廷自有法度,岂能随意安排?再说了,崇祯十年时,国家还算安定,大家生意肯定昌隆,现在局势混乱,商路不畅。按照那时候的商税计算,岂不是委屈了诸位?按照大明律,商税乃三十取一,咱们也不算远,就算去年吧,程知县,去年番禺县商贸状况如何啊?”
一旁候着的程翼闻言立即接口道
“禀报大人,下官自去岁十一月履职统计,去年仅十二月一月,番禺港来往船只三千一百五十四艘,商货来往计四百万两左右。”
“嗯,按此计算,去岁十二月商税约是十三万两,一年大概是一百五十万两,自崇祯十一年到如今有九年了吧?满打满算就是一千三百五十万两,想到大家这些年也不容易,干脆抹掉零头,就算是一千万两吧!“
一众海商听到这话人都傻了,个个目瞪口呆。
一千万两,亏你张同敞也说的出口!你知道一千万两有银子多重吗?拿马车装都可以装上几十车!这倒不是说这里的海商们身价加起来没有一千万,广州港走私贩运这么多年,作为其中佼佼者,十五家大商贾加起来两千万两家产也是有的,可这是指家产啊,不是现银!真要拿出一千万现银,恐怕明天就得破产!
气氛凝固了好半天,崔世清这才讪讪笑道
”钦差大人这话说的......就算把小人这把老骨头卖了,也凑不出一千万两啊......“
“诶,这我可不管,朝廷自有制度在,说是多少就是多少,再说也不是只让您老一位交这钱嘛。”
一句话又把崔世清堵得慌,一旁的齐承看不下去了,图穷匕见的发问
“钦差大人也不必说这些官面话,这番禺的事情到底如何你我都清楚。咱们打开天窗说亮话,大人所来无非是要咱们出银子而已,银子嘛,草民们也不是没有,可是说句老实话,朝廷从崇祯十七年起,北京逃到南京,南京逃到福建,如今已然到了广东,又能待上几年啊?若是日后又要走,清军因此找上我们的麻烦怎么办?”
齐承道出了所有人的心里话,其实海商对于出银子这件事并谈不上有多反感,以前打点地方、中央各级官员花银子也不少,如今能花上一笔银子换得平安,甚至日后还能得到开海通商无罪的方便也算不错。
可问题在于大明朝还有几年啊?一旦清兵打来,捐多少银子那就是多大罪,届时这些海商又如何自处?
张同敞知道,自己设立市舶司给光烈皇帝捞银子工作的关键点来了。
》》》点我阅读小说全文及后续《《《
微信搜索:服务号【霸道推书】
回复书号数字:【 108 】
即可阅读《亡国明帝:他反杀清帝一举复明》小说全文!
"本官明白诸位的意思,没错,我大明自甲申以来,国逢多难、民逢多艰,如今跑到了广东不说,还得向各位要银子,大家难免心中嘀咕。”
“可诸公想过没有,这银子你就算不拿出来,就真的保得住吗?”
众人闻言有的疑惑,有的嗤之以鼻,而如崔世清这种年纪大、见识多的则陷入思考当中。
“广州海商在我大明朝称得上是最富裕的商人之一了吧?我说的是之一,大家商海沉浮、见识广博,可听闻过昔日淮扬盐商?”
所谓淮扬盐商便是指在明朝盐政上实行“折中法”基础上,淮阳、扬州地区通过利用漕运便利向北方和西面贩卖海盐的商贾们。
江淮一带本来就是产盐重地,再加上水网密布、有运河贯通,水运方便,久而久之,淮阳、扬州地区的豪商们便成为了众所周知的富可敌国,论起财富积累,比广州的海商们只多不少。
但张同敞提起他们倒不是因为淮扬盐商有多么富有,而是因为,他们的遭遇。
当初清军攻破扬州,十日不封刀,结果就是凶名赫赫的“扬州十日”,这些曾经家资巨亿的盐商们能讨着好吗?有点要么提前跑路,拿不动的家产也就断了,经营数十年的行当没了,只剩下浮财无数;没跑掉的自不用说,亿万家财烟消云散不说,还得搭上全家性命。什么?你说你愿意资助大清?对不起,一刀给你砍了你家产不就全归大清了吗?
事实证明,你钱再多又如何?能比刀把子厉害?
“今日朝廷从诸位所取不过百十万两,而且还能规定制度,杜绝多余摊派。要是清兵来了,可就不止如此了。当然我知道,诸公不同于盐商,一半家当都在海上,可是岸上的祖宅、亲族、田土、货栈、商路也能一并转去海上吗?届时扬州如何?江南如何?便是广州明日啊!”
张同敞这便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了,坐着的海商们也的确心中有所松动。
是啊,现在广东的是明廷,再怎么捞钱,起码还是要脸的,那些个进士及第的朝廷命官们贪财索贿或许毫无负担,可屠城掠民还真是干不出来。但清军就不同了,满清在江南干的那些事全天下都知道,没道理那些个妖魔鬼怪在广东就爱民如子、秋毫无犯了?
看着自己的说辞起了作用,张同敞接着说道
“我知道大家还是担心朝廷打不过清军怎么办?可大家想想,万一呢?如果朝廷战败,大家下场不会好过,可要是朝廷能北伐成功,乃至于只要能偏安江南,成第二个南宋,对于大家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与其坐以待毙,现在不过是要大家出一点力,便有可能改变局势,有何不可呢?”
“去岁潮惠、漳州大捷大家也听说过了,朝廷并非毫无反抗之力,清军并非战无不胜!《北伐大诰》大家也知道,当今天子抗清决心毫无疑问!若是他日不说恢复大明,只要能克复江南,雪中送炭的诸公难道会少光宗耀祖、封爵赐官吗?”
张同敞这话又是诱之以利,对于这些虽然富甲一方却又政治地位低下的封建时代的商人而言,最看中的便是光宗耀祖四字。
一番言语之后,已经有两三个海商有所意动,崔世清正要开口说话
“如此说来......”
旁边却有人突然插话
“大人可是来找我们要银子的,若是小人等实在无能为力,恐怕也......"
说话的正是之前告病没去迎接钦差的肖金泉。这话虽没有说完,但意思却很明显。那就是:我们不给你又能怎么样?当然,肖金泉倒不是说不给,而是想压一压朝廷的胃口,不能让朝廷说出多少就出多少,证明广州海商是不怕朝廷的,出钱只是考虑到自身利益罢了。
张同敞闻言只是笑笑,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沉吟片刻后,打出了最后一张牌:威胁。
!
“本官刚才说朝廷面对清兵尚有反抗之力,大明朝三百年,甲申之后才几年啊?如此多底蕴岂能这么快耗光?我也不瞒大家,朝廷在两广尚有八万大军,在湖广尚有十万,福建尚有三万。这些兵马虽下不了海,但封锁港口、商路还是办得到的吧?”
这已经是赤裸裸的威胁了,众人无不心中肃然。
“而且......就在去岁十一月,天子亲征福建时,恩封郑成功将军为右都督、靖虏侯,平福建、浙江、南直隶抗清军务!郑侯爷领旨受封,并且上书表忠请战......”
如果说刚才封锁港口、商路的威胁是让海商们有所顾忌,那现在所说的事便是让人骇然了。
作为把大海当做饭碗的海商,郑氏势力在海上所占据的地位大家怎会不知?在场海商就没有和郑氏没打过交道、没给郑氏交过“保护费”的,郑氏麾下舰船过千,兵卒水手数以万计,就算因为郑芝龙降清造成了不小损失,那也依然是大明沿海当之无愧的“海贼王”!
要是郑氏与自己为敌......众人背后无不冷汗丛生。
如果说封锁陆上会让他们损失惨重,那与郑氏为敌就是在堵他们的命门!
众海商面面相觑,气氛沉重,最后还是崔世清斟酌之后发言。
“若是如此,可一千万两未免也......太多了吧?”
“呵呵,当然不至于让大家出一千万,而且就算本官开口要,大家也拿不出来。我的意思,无论如何,八十或一百万两,诸公总是拿得出来吧?”
张同敞缓缓吐出价码
这个要价确实让众人有些诧异,当然不是嫌多,而是觉得少,一百万两他们来说还真不是什么大事。
张同敞却接着道
“我的意思是,既然朝廷要设市舶司,那咱们也不能当做无事,虽然这次向大家派捐不多,但以后却是要开始征税了。从这月底起,本官将在各个港口舟船码头设立检计司,统计每日出入商货,以三十取一向各家商栈收取税赋,如何?”
众人明白了他的意思,朝廷并不只是想敲一笔算了,而是要细水长流,长期设卡征税。
想明白这层,众海商又互相商议起来,张同敞也不发表意见,只是有人向他问询时作出解释。所有人足足讨论了半个多时辰,这才推出崔世清向张同敞做出了答复。
海商们同意向朝廷贡献一百万两作为“抗清捐饷”,除此外同意市舶司在港口、码头设立检计司征收三十取一的关税。但与此同时,既然开海了,海商们也要求朝廷从此不得干涉沿海贸易运作,以及允许海商在番禺合法收购土地设立海运货栈、码头。这些行为原来都是要走些“灰色手段”,现在随着开海,就变成合法行为了。
双方谈判达成,虽称不上皆大欢喜,但也不算是吃亏。
…………………
“哈哈!朝廷财政之难自此缓矣!”
朱由榔和三位辅臣收到张同敞传来的消息都欢欣鼓舞,终于有钱了!
张同敞不仅带回来一百万两银子的巨款,而且还许诺,从此之后广州每年至少能上交八十万两关税,只多不少!
这笔横财差点没把朱由榔砸晕,他之前让张同敞负责此事,本来只觉得能弄来五六十万两银子应急就不错了,谁曾想竟然得到了这么一个聚宝盆!
他这些日子已经从府库里挤出四万两银子给郭恪、李景兴,让他们扩编亲军,其他不说,光每人五两的安家银就是一笔不小开支,前后也就扩编了不到五千人而已。
正在朱由榔国库马上见底的时候,张同敞如同救火队员般出现,解了自己燃眉之急!
朱由榔当即下旨褒扬张同敞,并且在他任户部侍郎同时加副都御史衔,赐中奉大夫(从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