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读了本书,《二十几岁,没有十年》,作者孙晴悦曾是央视驻南美记者,她的二十几岁光芒万丈,是很多女生羡慕的诗和远方。同样是二十几岁,有人已经结婚生子,过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这两种生活,我都想要。
1
我来到法国那年,已经在国内念完了一个完整的大学,已经到了晚婚晚育的年龄。在国内十八线小城市的老家,从22岁开始就有人陆续结婚,23岁开始就有人陆续生子,过上了家长眼里“圆满”的生活。
本来二十出头的年纪里,我从来不会因为“婚恋”而焦虑,直到儿时的好朋友一个个开始结婚,那些家长论调“你看看人家谁谁谁”又像小时候攀比成绩那样唠叨在耳边。女孩子,你那么努力有什么用,最终还不是要嫁人生子。
做女孩子就是那么不容易,尤其是做一个向往诗和远方、向往自由的女孩子更不容易。追寻的过程本身就已经道阻且长,而这途中最尴尬的是,无论你读了多少书、去过了多少地方,你周围的人只会问你:你结婚了吗?有男朋友了吗?
就好像一个女生,哪怕她说着多国语言,看过埃菲尔铁塔、在帝国大厦俯瞰过纽约、足迹踏遍拉丁美洲、见过非洲的雄鹰,无论她学业事业上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过着属于她的诗和远方的日子,只要她单身,还是会被视作“失败者”;而一个相貌、事业平平,没有去过远方,也不会说外语的女生,只要她结婚了,就会被看成是人生赢家。
诗和远方,结婚生子,真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吗?
2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诗和远方是自由精神,结婚生子就是茶米油盐。无论去多少地方、无论体验多少种不同的风土人情,最终都还是要回归到平淡无奇的日子,每天朝九晚五、相夫教子,所以,干脆从一开始,就不浪费时间去“折腾”了。于是早早的就“安定”下来,在二十几岁的年华里。
但也有一些人的二十几岁,过得光芒万丈。在法国这些年,我遇见过五国语言切换自如的女生,在联合国实习的女生,带着任务和新闻理想出席各大活动的女生,放弃国内“稳定”的工作跑到巴黎来重新开始追求电影梦的女生,在她们五彩斑斓的故事里,你想知道的,难到只有她们结婚与否吗?
能在二十出头的年纪里就嫁给正确的人是很幸运的,没有哪个女生会不向往这种大团圆式的结局。可是,对于那些还没有对的人的女生来说,多花点时间丰富自己,把自己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你怎么知道,她们只想要诗和远方,而不想要结婚生子呢?
3
年轻时居住过的地方,影响着你的一生。
也许,流动的盛宴,不只是巴黎,而是那个你年轻时曾经为它拼命努力的城市。也许你拼命努力到达了这座城市,也许你拼命努力留在了这座城市,在或许你再拼命努力后还是与这座城市失之交臂,你的一生,都将永远带着这座城市的印记。
小城出身的人可以很坦然地贪恋着安逸和舒适,也可以无所畏惧前往远方,探索一片未知的新大陆。可是,你怎么知道究竟是用二十几岁来享受舒适比较浪费生命?还是用来往死里折腾比较浪费生命呢?
再或许,那些在二十几岁贪恋安逸的人到了三十几岁突然发现这不是心之所向,又重新追求那些二十几岁就应该追求的诗和远方。而那些二十几岁拼命折腾的人,在踏遍万水千山后,还是会择一座城,爱一个人,从此安定下来。只是每个人的节奏不同罢了。
4
在这一点上,法国人就从不给自己设限。诗和远方也好,结婚生子也罢,自己怎么舒服就怎么过。大部分的法国年轻人,都会在二十几岁的时候换不同的国家居住,学习也好、实习也好,而三十几岁的时候会选择一个事业发展最好的城市安定下来。至于结婚,法国人,不好说,全凭感觉。
在世界的眼里,法国女性一直都是优雅的。我所看到的这一份法式的优雅,基于她们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以及面对选择时的那份从容。令人羡慕的,也许不是诗和远方,也不是结婚生子,而是在二者中随意选择的权力和能力。
#
诗和远方、结婚生子,本不该是一个选择题。或许,那些追寻过诗和远方的人,首先开拓了自己的格局、扩充了人生的可能性,在一次又一次的折腾后更懂得自己,成长成了理想的自己,只有这样,才更有可能遇见那个对的人,一起去完成那个结婚生子的人生。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