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番嚟啦 ...
嫲嫲今日下晝 ... 走咗啦 ...
而家好 XYZ hurt ... 聽日再頃啦 ....
就在刚刚得知爷爷的嫲嫲永远离开了,而今天中午还因某问题和他争论不休。本来因身体不适,趁早关机休息,却辗转反侧未能入眠。再次重启手机,竟是爷爷的这几句哀痛之语。
一方面,爷爷伤心不已,没有人同他分享此刻撕心裂肺的伤痛,所以他只能哀叹“有個錫我嘅肥大媽喺隔離就好啦 ....太多想講的 心事啫 ...”;只能通过他的歌喉表达他的这种亲人离世的痛苦“回來後 唱了 很 hurt 的 有關自己媽 走了的 歌 = For MaMa ... 爺爺 就哭死了 ....”我却词穷不知道怎样去安慰这个花甲之年的老人。我以为,人到了一定的岁数,理应明白生老病死这样的自然规律。在面对死别时能够坦然而从容,但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嫲嫲是那个经历十月怀胎,进而又含辛茹苦,一把汗水一把眼泪把自己抚养大的人。此时就算伤心失控也不足为怪。
另一方面,爷爷是开心的。对于嫲嫲来说,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了,终于解脱了。两年了,断断续续往返医院里折腾自己不说,还折腾医生和家人。全身插满各种管子动弹不得,手背上历历可见的针孔,成日靠着营养液延续生命,抗拒又能怎样,在中国甚至整个亚洲国家安乐死并未合法化。爷爷閒日少不了在元朗石岗与黄竹坑奔波,单边路程至少1个半小时。爷爷探望嫲嫲的时间医院规定不超过1个小时。每每看到嫲嫲形容枯槁的样子,他心里都不是滋味。他也是无奈。他可以修好各式机器,修好自己的爱车,却不能“修复”人的病。所以爷爷说,不過亦不是黑心 + 爺爺 亦早跟您提過 ... 望見她哪老啦 還得要受盡哪多的 苦 已兩年啦 ... 真的 望能早走早著了 ...谁愿意诅咒自己的亲人呢,谁不希望亲人都能够长生不老?幻想过后,终归是要面对现实。
不止一次接触到“死亡”两个字,大约5-7岁依次失去了外公和奶奶的,那时候还小,并无多少情感起伏。后来,是去年2017年,大伯的病逝,未能见最后一面,几乎是哭了一整晚,难受了一个周。那时候,才明白,死亡其实离我们那么近。而自己却已经离乡别井,殊不知“子欲养而亲不待”随时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恐惧和内疚占据心间,却无能为力,只能听天命。
犹记得,大学的第一堂思想政治课,老师让我们画一条线,任意长度任意形状。然后取这条线段的长度,在末端标注自己想要活到的年龄。最后,再按照一定的比例,标注出自己目前所处的阶段。例如,此时19岁,目标年龄60岁,那么人生过去了接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接下来,该怎样做,大家都应该是心中有数了,该计划计划,该奋斗奋斗。那时,我在40和60之间犹豫不决,并最终选择40。那时,我想,这大概是最悲观的答案了。然,某个男孩竟然同我一样。他自信地向众人解释,并不觉得这是多么耻辱的选择,反而是对社会有益,对个人有益。第一,急流勇退。四十应当是人生的巅峰时刻,当大多数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时,有的人已经开始在想着退路了。第二,为社会减轻负担。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虽然少一个不少,多一个不多,但总能有那么些贡献。更有当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似乎也越来越紧张,老人被看做是社会无价值的群体。自己怕给家人给社会带来麻烦,而子女也有“久病无孝子”之说。40岁,刚刚好。
当我们看到很多明星因压力自杀时,完全不能够理解,他们可以说已经富甲一方,过着神仙般无忧虑的生活,为何还要选择这样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留给我们背影,留给我们无尽唏嘘与感慨。乔任梁的悄然离开,以及后来韩国男歌手金钟铉的疑似自杀,我们或许知道了剥去镁光灯下的华丽,他们也是凡人也会焦虑,也会陷入生与死的纠结之中。有的人会追求如烟火般绚烂的一刹那,有的人,像我,苟延残喘也罢,总之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