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社交圈”:从矫正饭局认知做起

当一些违规吃喝被查处时,舆论场出现两种声音:有人拍手称快,也有人嘀咕“吃顿饭至于吗”。这种认知恰恰折射出整治违规吃喝的深层困境——比起明面上的禁令,更难攻克的是思想深处的认知误区。

“小节无害论”堪称最具迷惑性的思想病毒。在推杯换盏间,有人把纪律红线喝成了“虚线”。某省查处的“酒局链”案件显示,从第一次接受企业宴请到最终受贿落马,87%的干部都经历了“小吃小喝→大吃大喝→权钱交易”的堕落轨迹。这哪里是简单的饭局?分明是精心设计的“围猎”现场。

“补偿心理”更暴露出扭曲的政绩观。某些干部把“五加二白加黑”的付出,异化成索取特权的筹码。就像那个被通报的县委书记,在脱贫攻坚表彰会后立即组织庆功宴,最终因消费高档酒水被处分。这种“功劳簿上讨吃喝”的逻辑,本质上仍是封建官本位思想的残余。

人情社会的“软绑架”同样值得警惕。北方某市曾出现“拒绝饭局被孤立”的典型案例,当多数干部都参与违规聚餐时,坚守纪律者反而成了“异类”。这种逆向淘汰现象警示我们:净化政治生态需要打破“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最令人忧心的莫过于“看客心态”。某央企巡察发现,其分公司连续三年存在公款吃喝问题,但班子成员竟无人提醒制止。这种集体沉默比个别违纪危害更大,它使监督制度沦为“稻草人”。

破局之道在于构建“认知免疫系统”。浙江推行的“饭局风险预警”小程序值得借鉴,干部输入受邀信息后自动弹出纪律提醒;江苏开展的“廉洁家宴”活动,用健康社交替代庸俗应酬。这些创新实践证明:当纪律约束转化为认知自觉,“不想腐”的堤坝才能真正筑牢。整治“舌尖腐败”不仅是作风问题,更是对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现实检验。唯有从思想源头上正本清源,才能防止“吃喝风”演变为“腐败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