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学习动力,或者说内驱力,到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前央视主持人黄健翔有一句话:“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句话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我们要研究学习动力这个问题,那么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相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孩子自身的特质
二、外部环境
三、父母和家庭因素
四、学习策略和行为设计(即:学业规划+学习方法+习惯养成)
后面我会围绕着四大因素,逐步展开相关内容,今天我们说说第一个因素:孩子自身的特质
01
孩子为什么彼此不同?
我们经常听到“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的说法,你看兄弟姐妹之间都有很大的不同,更不要说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了。不同家庭之间的孩子有差异,这个我们很好理解,但是同一个家庭的孩子往往差距很大,我们父母一般不好理解。
比如我吧,我和我哥就有很大的不同。他性格外向,我比较内敛。他能说会道,我以前却不太爱多说。他更为感性,我则是理性十足。你看吃同一锅饭长大的兄弟,都近乎皆然不同。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兄弟之间的基因差别很小,决定兄弟性格和行为差异的,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动,以及外在环境和孩子的互动造成的。比如父母对不同的孩子其实是不同的,因为父母处在不同的年龄,心态、意识、方法、经验、经济条件都有改变。父母哪怕同一天,看到两个孩子的反应都是不同的。以及父母对各个孩子的互动、期待等等都是不同的,乃至孩子的老师、同学、班级等等都不同,以及不同孩子对外在的反应解读不同,这些又决定了孩子的不同。
比如我和我哥如此不同,因为我哥是家里第一个男孩,我是家里的老三,而且我妈生我的时候大出血,所以父母虽然相同,但是抚养环境有巨大的变化,所以导致我和我哥如此不同。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02
孩子的特质问题
根据前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每个家庭养育出的孩子一定有很大不同。另外孩子之间记忆力、注意力、逻辑思维、词汇量和表达能力等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当然我们直观的感觉这些都是先天的,实际上很大程度还是和父母、家庭有关,其实孩子之间的智商差距一般很小,而且只要达到常规水平,智商对学习的影响其实很小。
比如注意力、逻辑思维、词汇量和表达等都和父母有很大的关系。有报告显示,有的家庭每天母亲只对孩子说400个词,有的家庭说3000个词,到一定年龄词汇量甚至相差30万。词汇量大的孩子,将来学习、写作、表达自然是更容易一些。
又比如我有个朋友,孩子的妈妈从小和孩子说话,就是特别用拼音的,所以孩子基本上拼音不用学,人家就可以掌握得很好
还有我另外一个朋友,在幼儿园就给孩子做思维训练,所以孩子进入小学以后一直是学霸。
BBC著名的纪录片《人生七年》中,普通家庭的孩子还在挖泥巴的时候,来自上层家庭的孩子,已经开始读《金融时报》、出席高端聚会了。
就这样,等到孩子进入学校之后,孩子们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差异就会凸显出来。另外包括孩子是否有好奇心、对外界事物的兴趣高不高,以及是否可以合作,能不能正确处理情绪等等,都会有很大的差别。
当然我们成人都是一概不管,直接打包,说我家孩子内向,或者说我家孩子不爱动脑筋,也或者说我家孩子随我不爱学习等等。
当然我们讨论这些不是要责怪父母,也不是说要把孩子回厂重造,而是让我们父母有这个意识,在以后和孩子的互动中可以留意改进。或者将来有孩子的父母,了解这些之后,养育孩子的方式一定会有所不同。
当然,就孩子当下来说,这些是短时间不太好变的部分。我们了解是为了不要用这些来指责孩子,而是去理解孩子。知道孩子的问题,是和父母共同的原因造成的,大家一起面对,一起改进就好,不是要责怪谁。
当然学有余力的家长,了解这些,可以在后面和孩子的互动中,去留意孩子的某些特质,然后针对性的做一些调整和改进,慢慢的孩子的特质也会发生变化,因为人既然是被外界不断塑造成为现在的样子,那么就一定能够通过练习,成为另外的样子。
03
总结
虽然说孩子的特质、性格,有一部分是基因决定的,但是这些是不可变的。可变的部分,主要是和父母的互动。每个人孩子都有自己的起跑线,这个起跑线就是在什么国家、什么城市、什么样的家庭,关键是有什么样的父母。
对孩子的特质、性格看似不可变的部分,我们父母要保持觉知,要知道这是我们和孩子共同塑造的结果,所以无论好还是不好,都需要我们一起面对、一起成长、一起改进。
本文作者:unlockedmind,欢迎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