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自己,都有这样的过程:
不满(向外发泄,改变别人或者环境)
碰壁(竭尽全力,无可奈何)
逃避(不愿意面对真相,不愿意承认问题)
痛恨(一切不如我所愿)
接纳(接受存在,现在的一切)
感恩、改变
上半生一直都在不满,碰壁,逃避,痛恨这个小圈圈里循环往复,始终突破不了这个圈圈。就是不愿意接受真实的存在,活在虚拟的头脑里面的世界里。
痛到无处安放的境地,才走上接纳这条路。接纳,意味着要推翻自己的头脑,推翻自己多年建立的防御机制,这样的卸下全副武装,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相当于要“裸奔”,羞愧,委屈、恐惧、怯懦、惊恐、坍塌等感受蜂蛹而上,让我一次次地缩回去。
喝一杯茶的幸福,有一杯茶就足够了,不需要什么样的桌子。不需要拿那些还没实现的匮乏,去破坏每时每刻。
这些都是我上半生的卡点,最后把自己逼到无处安放的境地。我是要求:好马必须得配好鞍,不然连这匹马都不要,哪怕它是千里马。
就这样倔强倨傲,带着一点都不能改变的规则,闷头儿打造自己的世界,最后反而怪世界对我不公。
弹性规则,意味着我是错的,我是输家。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经验,宁愿逐渐缩小自己的世界,也不愿推翻头脑里面的“我认为”。
接纳、臣服,意味着我所有的委屈,就是应该的,就是该承受的。没有申诉的空间,没有被看见、被共情、被理解的机会,我的委屈白受了。那可不行,我得战,得据理力争,得赢回理儿。这样才能证明我是好人,我是对的。如果争取不到,我也不愿意是输家,我逃避显示,退回到小壳里,依然还要保存这份自尊心。
为了这些,看不到人,看不到爱,看不到别人的付出与善意,总是觉得他人亏欠我。所以我固守自己的边界,绝不允许他人踏入半步,我也不会踏出半步,固步自封多年,渐渐地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处在人群里,心在小壳里。用真诚去触碰真诚,用心连心,只能是梦里见吧。
无法真正的臣服,真的做不到真心接纳。所有的接纳,只是头脑里面换一个说法,隔离麻痹掉情绪背后的观念。身心一体,所以行动力久久出不来。
突破这样的死循环,才能做到真正的接纳。头脑太强大,而我太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