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和孩子的沟通,成年人很多都不削一顾。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我们更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至于其他,却不想花费精力去关心。
其实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难道真的要用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去对待我们的孩子吗?
再想想,如果我们下班回到家,家人问候我们的是:“今天赚了多少钱啊?怎么没有昨天赚的多啊?”而不是:“亲爱的,今天累吗?快休息一下,吃饭吧!”这时我们的感想又是什么?
这样一想,和孩子的有效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起来。
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呢?
首先就是接纳,让孩子在我面前感觉是自在的,孩子自然愿意把心里话说给我们听。
其次是倾听:
第一,要有正确的倾听状态:等待,观察,不要评判,不要急躁,不要指责, 要用一种中立的,开放的状态让孩子放松,孩子才会愿意说。
第二,倾听也要有技巧:
1).要会说引语,用一种开放式的问题来引导孩子,他自然会把想说的话说出来。
2).要会说附和性语言,要学会跟随。有说,有听,有附和,孩子才会愿意继续说。
3).要用身体语言,要能和孩子同频共振,让孩子感觉你人在心在,他才会感觉到自己被重视,才会喜欢和你说。
然后就是肯定,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做的不好,做的不对,就想给他指出来,用一句:我都是为你好。然后决定一切。可是这样真的好吗?
我们曾经也是孩子,我们自己一路听过来,有多少时候是不想听的?
又多少孩子心里在呐喊,你为我好,为什么不问问我想不想要?
我们都想为孩子好,却老是喜欢说他不好,领悟能力好的孩子,可能会慢慢变好,可领悟能力差的孩子呢?又有多少干脆“破罐子破摔”。
实践证明这个方法不好使,那为什么不试试改变一下呢?
试着夸一夸你的孩子,用欣赏和鼓励的态度看看能不能有所改变呢?
然而夸也不能乱夸,要有真实的依据,还要有真诚的态度。要让孩子觉得你是真的看到了他的努力。
还要记得不要作比较,不要和孩子的过去比,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比。
欣赏和鼓励要把孩子做到的行为或过程当做重点,也就是正因部分。年龄小的孩子,最好总结成一个词,而且是和品格有关系的,比如勇气,比如诚实,等等
不要说“但是”,实在忍不住的话,可以改成提建议,还要注意,建议不要一直提,偶尔用一次管用,用多了就会变成“狼来了”。
因为有了孩子,我们才成了父母,孩子要学习,家长也要学习,让我们在学习中成为朋友,让我们在学习里一起成长,因为我们才是彼此的最爱!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