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过很多类似21天打卡的活动,21天读书,21天早起,21天减肥等等,这些习惯养成类的自律活动,对我都没有什么难度。
《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知道这本书,是因为参加剽悍一只猫的读书营活动。别看这个书名听起来好像毒鸡汤,猫叔就是按照书里的做法火起来的。
读书谁不会,这还要人教吗?
是的,越是低门槛的事,进阶的难度越大。正如读过那么多书,知道那么多道理。为什么没有改变人生呢?
只能说,读书的姿势不对。
本书讲述的是作者二志成,郑会一,原本学业,家庭,生活都一塌糊涂的状况,当他们开始读书,疯狂地阅读后,不仅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勇气,开始了新的人生,并在家庭和事业上取得不小的成绩。
这样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人有很多,他们是怎样从默默无闻变成世人皆知,他们是怎样从无名小卒晋升为能力超群的CEO,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答案就在这本书里,就是读书!有读书的意识很重要,但更关键是怎么读,读什么书,读哪些书,答案也在这本书里。
一个人想要通过读书改变生活,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主动阅读,只有自己想做,100天读33本,一年读100本书,这些难度都不是问题。
3天读一本书,一周读两本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年都不会看两本书,中国人平均一年读书数量不超过5本。
所谓的忙,没时间,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价码,都有份量权重,如果你觉得读书这件事重要,自然会放弃无效社交聚会,就像海绵一样,挤一挤还是有的。
怎么个挤法?就像书里提的,读书的零散时间比你想象的要多,利用好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一天怎么着也能挤出三四个小时。早起半小时,通勤的路上,中午吃饭的档口,上厕所的时间,甚至于晚上也能挤出一个小时。只要把读书当做第一需求,总归是有办法的。
好比一个人的自律,做不到日日晨跑,可以每天在办公室做做小操;做不到事业披靡,可以发展个兴趣爱好,摸一条新赛道;做不到每天看1小时书,可以在上下班地铁听知识课。自律不是僵化的机械作息,而是心心念念的见缝插针。
读书可分三种类型:享受趣味,获取新知,改变人生。在过程分三个阶段:
基础定向阅读——100本和自己业务领域相关的书,打下坚实的阅读基础。如果一开始业务领域的书接触起来比较困难,可以先从自己感兴趣的书开始读起。
加强定向阅读——用一年时间阅读365本自我启迪的书,以拥有成功者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要大量读书?
读书的过程不是单纯为了体验,而是为了不断积蓄力量,并不是说读过一本书就真的读完了。这与举一两次哑铃锻炼不出肌肉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有不间断坚持去做才有效果,形成肌肉记忆。
一个人的脑袋装了一个书柜和一个图书馆,能一样吗?
深层定向阅读——通过阅读人文古典书籍使自己成为领军人物。
读这么多书,人肯定有变化的,最起码,对一个人养成一个严谨的习惯肯定很有帮助。至于是否就此成功不敢肯定,但进步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如何保证读这么大量的书,作者从制定读书计划到养成读书习惯,到出现倦怠期如何处理,都给出了方法,让这个看上去不现实的目标也变得可以实现,实现了,你就比别人多一份优势了。
我们和每一本书都有书缘,有的书可能买了几十年后才打开看,有些书就是用来垫床角的,有的书可能从抖音上刷到,第一时间就从网上下单购买,有的书可能就是一个封面,一段简介,让你走入作者的世界。
看这么多书,也不意味着每一页每一字都要读。读书的中心是为我所用,书籍也好比是食品,有些只须浅尝则止,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一个人的饱腹感自己最清楚,没必要每餐把自己吃的撑死。
很多人读书都有这样的现象,看到一本好书,想要一口气看完,看到一半的时候,就开始心燥,看不下去了,于是丢一边,最后书柜一堆书,也没看完过几本,买的书也成了家里的装饰品。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没有计划,没有节奏感。不能落实的计划,最难坚持下去。心燥的时候,疲倦的时候,适当的休息,换一个读书环境氛围,起来走一走,给自己一个小奖励,和喜欢读书的朋友见见面,聊聊感受和改变。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目的性,要有目标。写过著名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美国女作家海伦说,就算你不是盲人,没有人生目标,那你的人生比盲人的人生还要可怜。
读书也是如此,目的是通过读书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并且应用到自己的人生,使之发生变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躺在大脑里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不是知识而是垃圾,真正重要的不是了解书的内容,而是去实践,只读书不实践没有意义。
有些人总喜欢问别人有什么书值得推荐看吗?书的结尾确实推荐了很多好书的书单。
我个人倒是觉得,每个人的经历和教育背景都不同,适合别人的,对于自己不一定有书缘,其实你只要开始阅读,永远都不会缺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