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困境:妈妈为孩子不喜欢篮球、跳绳、羽毛球等一切运动,也不喜欢上画画班、乐高课、轮滑课、游泳课、钢琴课而烦恼。孩子觉得这一切都耽误了自己发呆和玩耍时间。他就喜欢无拘无束随便玩。看到别的孩子都学有所得,妈妈不禁发愁。看到别的孩子之间都会用羽毛球、篮球互相玩耍了,自己的孩子还是只喜欢奥特曼,有跟不上小伙伴们的趋势,更加烦闷。
2、破局:
1)这是妈妈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
这显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妈妈的比较、好胜心在作祟。孩子从不觉得不会篮球、羽毛球、跳绳是一个问题。这个时候妈妈逼一逼,或许确实会了。但是会了之后他还是不喜欢,还是没有主动学的动力。甚至平时在家看都不看一眼。即使带了篮球下楼也不想玩。那么逼他学会的意义在哪里呢?应对考试吗?不如等待,等到他自己想学的那一天。
如果一直等待,孩子一直不想学呢?人生很长,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值得追求。为什么一定要会这个呢?
那万一马上要考核呢?那么马上要考核之前练一练吧。但是也要接受即刻练习,肯定没有那么好的成绩。中国孩子最大的悲哀就在于花了大量时间学了很多他们不想学、不喜欢的东西,却没有时间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
那如果孩子运动量不足呢?那就创造机会找到他喜欢的运动,带他去做。而不是强迫他做不喜欢的运动。
在没发现孩子特长和热爱之前,多关注品质和身体,不必太在意事情的结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慢慢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孩子是特别的、独一无二的、人生有独特计划的。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可比性。更重要的是,我就是不要他像别人的孩子。他们的孩子怎么样。跟我没有关系。我的孩子有自己的特点。
不同的孩子成长速度不一样。学习速度不一样。我要有耐心。我只要接纳和爱我的孩子。让他在父母的爱和接纳中自由学习、成长就好。孩子是上天的托付,他有自己的天赋和性格,我应该顺着孩子的天性来引导他,让他走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道路。
身为父母,我会不自觉的去比较。看到别人的孩子出色,自己的孩子相形见绌,就会多想,甚至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别人一样。
我要拒绝这样的念头,因为这么做没有把孩子看作独一无二的人,而是当成了一个产品,和别的产品作性能比较。我的孩子听了,会把自己看作一个失败者。还有可能嫉妒别人。更有可能给自己贴上一个“我不行”的灰点点。
3)孩子是上帝奇妙的创造,他的潜能远超我的想象。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功利”育儿有什么不好。我所谓的功利育儿,是指每做一件事都有目的,而非享受过程。具体来说,打篮球和跳绳是为了应对中考体育,下楼玩是为了增强运动量,写各种字帖、算数是为了提前学小学知识。小红书上提倡的很多“孩子典范”似乎完全不需要自己的时间,总在完成父母安排的各种学习任务。并安于其中。总之做一切事都是为了满足“高考指挥棒”的要求。这种“饼干人式育儿”将孩子培养成千篇一律,那么当他长大后恐怕只会是社会的螺丝钉,而非一个鲜活的人。
孩子当行的道,是他的天赋、他的学习倾向,他的学习速度。我要按照孩子本来的样子,从里到外培养他。而不是变成千篇一律的饼干人。
我日常观察我的学生,99%的孩子目标相同,追求相似,他们所在的领域就是一片红海。只有那些敢于走少有人走的路之人,他们会开辟出他们成功的人生。
合格的老师教知识。优秀的老师引导孩子思考。卓越的老师给孩子盼望,让他们带着动力去学习。
4)塑造饼干人,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
我们要培养的是有内生动力的孩子。
首先,我们要帮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让他在学习中找到快乐,他自己就不想停下来,还会觉得结束的太快了。
第二,我们要帮孩子找到学习的意义。学会了有什么好处?多跟他聊天,以启发和引导的方式比强硬要求效果好。
第三,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让孩子聚焦在学习的收获上。帮他们将成就本身视为最好的激励。为他的成就庆祝,让他自己选择庆祝的方式。
第四,发现孩子的特点和兴趣,帮他找到强项
需要(needs)是激励的前提。所有人都会因为需要而产生动力。一旦有需要,无需强迫和督促就会去做。
当还没发现孩子的兴趣,应该鼓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不一定是要上什么辅导班,而是要观察什么事情是他愿意做了还想做的。
比如恒恒的兴趣是:
1、科学实验;
2、读书,听故事;
3、看视频;
4、跟楼下小朋友们玩假装游戏。
如果不培养兴趣,孩子的心灵中杂草就会生长。
5)培养价值观
价值观就是处理事情时判断对错、作出选择的标准。
诚信:情况对我不利,也会说实话。
关爱:关心处于困境中的人。
节制:自律。不放纵自己。
价值观是品德的基础。价值观决定重要事务的排序。
为子女搭建价值观,要做两件事:
1、我做好“传染源”的工作。我没法把自己没有的价值观给孩子。
2、近距离与孩子相处。只有生命才能影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