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父母和孩子一开始沟通出现困难,以下的方法也可以使谈话更有效:
(1)停止说教。一旦注意到自己在说教孩子,就要暂停,承认自己说教,改变自己的语调,并引导孩子说出对事件的看法。
(2)暂停一下。当意识到自己或者孩子情绪激烈致使谈话困难时,应该承认自己的情感,并且向孩子表明双方都需要暂停一下,等彼此能都倾听对方看法的时候再开始交流。
(3)说“我”,不要说“你”。当谈话中出现冲突而难以进行时,父母可采用“我信息”的方式,把重点放在孩子的行为上以及自己之所以关注的原因。建议父母开始与孩子对话时,要通过“我信息”的方式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和相关原因。这样会使孩子清楚父母的内心想法,也给了孩子反思自己内心世界的机会。
(4)要有好奇心,对于孩子的想法、感受和行为表示好奇,但不要评判。
(5)重新发现积极的一面。当父母意识到和孩子最近的对话大多数存在冲突和问题时,可以尝试把谈话重点放在孩子的兴趣和优势上,对这些方面或者其他积极的话题展开讨论。
即使谈话可以相互影响,肯定有一些孩子有时并不愿意谈话。于是父母即便认识到了这种谈话方式的重要性,却不认为可以采用,因为父母试图进行这种具有相互性的谈话时,孩子仍会有抵触情绪,言语咄咄逼人或者不想交流。父母也许愿意表达出对孩子的接纳、好奇和共情,但是孩子说话的方式却让他们无法这样做。
在放弃这种沟通模式之前,父母应该首先反思自己是不是一直以来主要都是以说教和评判的方式进行沟通的。如果是这样,父母应该向孩子承认这点,如果以前这些谈话给孩子带来麻烦父母也要表示理解,并且要表示以后的沟通会有所不同。父母也要承诺和孩子之间会有一个全新的开始,所以希望他们都要对自己和彼此有耐心。
即便父母保证了孩子不会因为他的想法、感受或者愿望而受到批评,但是当谈话无法促使孩子更多地参与进来时,那么父母可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为什么不愿意沟通上。如果父母是以接纳、好奇心以及共情的态度来进行这种探寻,那么孩子可能会更愿意融入谈话中。
好的沟通常常是父母和孩子有一致的情绪状态,对沟通主题有共同的认识,具共同的目的,相互沟通、理解和被理解。父母需要专注于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心里和孩子进行联结,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到共同的关注点和行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