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有些看上去生活富足、家庭事业美满的中年人,却在压力重重,焦虑、抑郁中挣扎;学习成绩优异的名校学生,却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感。类似这样的故事举不胜举。按说他们在外人眼里有足够的理由过得快乐幸福,但为什么他们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以上现象,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认为那是因为缺乏内在动机的原因。如果一个人能够自主地学习和工作的话,那么他的生活将是充满乐趣和幸福的。如何才能永远带着乐趣和好奇心学习、工作和生活呢?
《内在动机》这本书将带你领悟人类动机本质,活出真正自我。
《内在动机》作者爱德华·德西是当代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他用40多年的时间持续研究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基本心理需求领域,是自我决定论创始人之一,这个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工作组织、育儿、体育等诸多领域。
这本书从人的心理需求出发,研究了人们行为的内在动机,分析了影响内在动机的因素,以及探讨如何才能最有效地激励自己和他人产生内在动机。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说:“只是追求外界强加的价值和目标的人是不自由的,因为他们丧失了内在动机和真正的自主,也无法获得真正持久的幸福。幸福最终来自心灵的解放和自由。”
而心灵的解放和自由,往往来源于人们的兴趣爱好、自主、胜任和联结。
[if !supportLists]1. [endif]使你失去兴趣的,不单是压力
学生考试不及格有可能挨骂、甚至挨揍;员工完不成任务会失去奖金,甚至失去工作的机会;家长要求孩子学习成绩要达到多少分以上,否则就怎么样;老板要求员工多少个工作日内要完成某项任务,否则如何……
在种种压力和威胁下,人们实在很难喜欢上学习和工作,大多数人表现为应付或顺从,也有人反抗。比如学生逃课,员工直接裸辞。
此外,德西认为奖励也会削弱一个人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书中有个案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作者邀请了两组人做实验,即素玛拼图。素玛拼图是个有趣的实验,类似于益智游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七巧板,可以根据各人的爱好或想象拼出各种图形。
作者把参与者分为两组,一组拼好图后会给予金钱奖励;另一组则什么也没有。拼图一段时间后,作者要求两组人员到休息室休息8分钟,在休息室里放有杂志和索玛拼图。作者和研究人员在实验人员不知情的情况下观察他们的表现。
起初两天,有奖励组的人在休息时间里会继续玩这个游戏,表现得也更兴致勃勃。但是,第三天后,观察者发现有奖励组的人好像渐渐失去了兴趣,不再玩拼图,而是看杂志。而另一组人则表现出越来越喜欢玩拼图。
这个实验表明,激发一个人的自主行为,刚开始奖励会有明显效果,但是并不能持久,时间长了反而会削弱一个人的内在动机。
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那么多家长承诺孩子考到多少分就奖励什么的行为,却没有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的原因。
作者说孩子天生就有学习的动机,只是当孩子们被奖赏控制时,便失去了内在自我的联系。当强迫他们去学习时,他们认为不得不做的情况下就会产生疏离。
所谓疏离是指放弃自己的真实性中的某些部分。
[if !supportLists]2. [endif]满足人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才能产生内在动机
德西认为控制、压力、威胁和奖励并不能让一个人真正自主地爱上学习和工作,只有满足了自己或他人自主、胜任和联结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才能产生内在动机,真正爱上学习和工作。
自主是指凭着自己的意志做事,并感到自由。自主行事时,人们完全愿意做他们所做的事情,并且带着兴趣和决心沉浸在做事的过程中,其行为源于他们真正的自我感觉,所以,他们是真实的。
比如孩子在玩喜欢的游戏时,学生在做喜欢的数学题时,作家一个人在家里写作时,热爱体育的运动员在训练时。这些在外人看来显得无聊、痛苦、乏味的活动,在他们眼里却是最大的乐趣。这是因为他们从心里喜欢那些行为活动,自愿地付出,乐在其中。
这和外人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任务完全不同,前者基于自主,后者基于被迫。
所以,激励自己或他人产生自主观念是内在动机的一大法宝。这种激励并不是鼓励自己或他人变得自私,也不是纵容自己或他人放任自己的行为,而是要设定一定的边界。
比如家长允许孩子随意画画,但要限制画画的范围;经理给予员工一定的自主权,但要设定规则;医生要求患者遵照医嘱执行吃药治疗,但也可让患者参与讨论治疗方案。
激励内在动机的第二个法宝是胜任感。一个人在完成了任务后会产生一种胜任感,这种胜任感将会推动他有兴趣和有信心继续进行下去。当然,任务难度太小或太大都不能有效激发一个人的胜任感。难度太小,会让人失去兴趣,难度太大,大到无法完成,会让人有挫败感,两种情况都会让人从而放弃任务。
感到自己胜任,对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都很重要。当人们获得了处理自己的事务以及应对周边世界的能力时,就会显得更加高效和幸福。相反,当胜任感缺乏时就会产生自卑或抑郁。
所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或自己学习某一技能时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管理人员管理员工时要给予充分的信任,这样,他们的动力便会更足。
激励内在动机的第三个法宝是联结。人们不仅需要胜任和自主,还需要感受到与他人的联系,即爱与被爱的需要,关心与被关心的需要。
我们不是完全独立的个体,生活在这个社会,与身边的人或多或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马斯洛说人类需求有五种模型,其中最高级的层次是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个尊重和自我实现就是要通过爱与被爱,关心与被关心的联结中才能体现出来。
无论是自爱还是被爱都能提高一个人的自尊水平,一个人的自尊水平提高了,就会对自己更为关注,自主心理、内在动机也更容易被激发。
浙江大学周欣悦教授说只要守护好内心的火焰,让它燃烧起来,便能指引我们,驱动我们。我想这个内心的火焰也许就是自主、胜任感和联结。
[if !supportLists]3. [endif]转变思维方式,才能真正实现自主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他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思维模式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成就人生。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他如何看待万事万物,会怎么说话,如何决断,怎样处事。同样,思维模式,也决定了他是否能真正实现自主。
改变思维模式从接纳自我开始。
经常听别人说自已总是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工作如同鸡肋,减不了肥,戒不了烟,不够自律……总之是什么也改不了。
樊登老师说“你越是批评自己越是改不了。因为你的自尊水平在不断地下降。你已经耗费了大量的力气在批评自己这件事上,所以,你就没有力气去改变了。”
因此,如果你真的想改变,第一步就是要接纳自己,接纳有缺点、做过错事的自己。当你接纳了自己以后,爱自己时,你才会产生自主的想法。
其次,要从他人的角度出发,促进自主。无论是家长教育孩子,还是管理者管理员工,从他人的角度出发,你才能理解他们想要什么,为什么他们那样做,给他们有边界的选择,才能有效支持自主。
第三,给你所做的事情赋予意义,实现自主。当你把现在所做的事情重新评估,赋予积极的意义时,你会发现你的心态会发生巨大转变。比如当学生不再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苦差,而是一种提升自我最好方法时,把学习当成是自己个人的事,而不是老师或家长的任务时,他也许就会更有兴趣去学习。当员工不再把工作当作是一种无奈的谋生手段,而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时,也许他工作的积极性就会更高。
此外,对父母、老师的教条和社会价值观通盘接受,没有自己的研判和选择,完全内摄的人是很难实现自主的。
把金钱、名利、地位看成是实现自我价值最高目标,或是唯一目标,过度自我卷入的人,同样也是很难实现自主的。
前者有被动成分,后者又过度追求“自主”反而被“自主绑架”,失去自主的本意。
真正的自主是本自俱足的,它与生命本身有关,它是活力、奉献和超越。
[if !supportLists]4. [endif]结语
在日益发展的社会,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理念纷沓而至,很多人渐渐迷失,搞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为何要工作,或者机械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愿你能在《内在动机》这本书中领略不一样的思维,找到内在动机,爱上学习和工作,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过上富足而又幸福的人生。
#弘丹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