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空间里,观看、理解并思考着各种图像交流的方式。不论仔细观看登上报纸的图片还是去博物馆欣赏艺术品,亦或用心观察周遭事物,这种对环境的关注力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视觉敏锐度。
有时候人们认为去博物馆或其他类似地方是观看艺术品的唯一方式,其实艺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中,存在于街道的每个角落,存在于电影或是日常生活中,所以并不是非得去博物馆才能观看艺术,只要我们停下来更深入的观察周围的事物,就能发现第一印象之外的东西并注意到之前从未留意过的细节。这个技巧还适用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停下脚步,思考自己所处的位置,思考自己到底在哪,多花片刻,让艺术真正进来。当然,我也享受在博物馆里的那个时候,从日常世界的烦心事中解脱出来,感受被无数平时没有注意到的东西所环绕,不自觉的集中所有注意力于视觉,而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不会像这样纯粹而专注。
人们在看艺术品的时候常说我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然后就走开,总有先入为主的习惯。有的画,我们欣赏画作本身的技法和美感,容易快速的领悟它的含义而得到满足感,它是跨文化的,似乎在历史的什么时候我们都能够欣赏它。但可能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遇到看不懂或不喜欢的艺术品,然后充满疑惑:艺术为什么这么难懂?是我阅历太少不能明白其中的美还是它本身就不同寻常难以捉摸?为什么这种东西会被成为艺术?然后会失去耐性着急走向下一幅,最终结束一场走马观花式看展。
我们都有这种经验,对一本难读的书抱着高度的期望,以为它能启发我们,结果却因为难以理解充满挫败感而放弃阅读。理解一件艺术品或任何与此相关的图像时,我们可能苛刻的在要求一名画家成为一个老师,希望艺术家某种程度上都能运用意象而给我们一个答案。然而,艺术不是数学和科学,并不存在一个正确答案,艺术可以主观回应式的开放性解读,然后加入自己的观点与联想来丰富、完善它的含义,所以它不只是艺术家所说的含义。杜尚也说过,一件艺术品是由观看者来完成的。
理解艺术品最好的方法是尝试描述你看到了什么。当我尝试停下脚步站在一幅我不喜欢的画作前,描述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我不知道艺术家是谁,他的创作初衷、人生经历或社会背景,甚至不知道作品的名字。我只是通过详尽的描述慢慢加深主观感受,没有过高的期待,所见即所见。然后站在大众的角度自问自答:“你觉得这幅画意义何在?作品将艺术家内在的自我表现出来了吗?”“它看起来抽象、乱糟糟的无法描述...”“或许他的内在正是一团糟呢。”“看吧!我也能感受到画家本人情感和迷幻的意象世界了。”
艺术家代表着某一特定时期的文化积累,可能通过艺术作品可以捕捉到一些那个时候人们的所思所想,或者他们的希望。有时候,我们只关心颜色,图形、线条、画作本身,而有的画超越了他的美学或技巧,它集中于对想法的重视,试图找到将艺术与当下联系起来的方法推动当时的人们去思考。艺术有着动力作用,有着政治力量,艺术能教育或激发人的奉献精神,艺术还用于巩固或挑战政权,运用意象而达到某种目的,艺术可以帮助我们记住关心的人,或者记住我们自己,艺术能表达多重意义,通常与艺术家个人密切相关。艺术几乎总是表达关于做人的意义,像哲学一样给我们问题而让我们思考,艺术可以唤起一种象征性的语言,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